流金岁月续写善本天蓝 银幕荧屏上的流金岁月——内蒙古影视40年回眸
从第一条征集广告到第一次晚会直播,从第一部影视剧获奖到成功举办金鸡百花电影节,内蒙古影视经过40年的积极探索,不断转变发展方向,制作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出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影视精品。
可以说,内蒙古影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40年的历练成就了40年的蜕变,内蒙古影视产业顺应市场规律,从小银幕转战大银幕,走出了自己的民族影视化道路。
——编者
电视剧《啼笑因缘》《燕子李三》《东方商人》《大盛魁》……电影《骑士风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警察日记》《八月》……这些在国际国内屡获大奖的优秀影视作品,“出生地”均来自内蒙古。从惊艳亮相到站稳脚跟,从走类型化道路到探索本土化题材,40年来内蒙古影视在摸索中不断前进,逐渐走向成熟,每一个10年都是一个跨越。
第一个10年:从无到有
内蒙古影视40年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不少,导演王新民算得上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从1975年来到内蒙古电视台工作算起,他在这个行业已经有43年了。透过他的视角,能够看到内蒙古影视改革开放以来一点一滴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内蒙古电视台规模还非常小,能收到电视节目的范围也非常小,也就是呼和浩特市新华广场一带,周边两三公里范围内。改革开放后,最明显的改变就是收视的范围更广了,电视也由黑白变为彩色。”导演王新民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拍新闻还是老式摄影机,用胶片录制,再进行剪辑,后来变成了摄像机,可以直接转成图像。
1983年,电视剧《小土屋的开拓者》拍摄现场
上个世纪70年代,大多是新闻节目、专题节目。改革开放以后,节目量也逐渐增多,观众文化需求日益提高。1979年夏天,王新民组织创办了《内蒙古电视报》,这也是国内第一张电视报纸,内容主要是为读者介绍电视节目。
1980年,内蒙古电视台制作了第一条电视广告。制作方法就是把图片、图像录下来,进行剪辑。此后,内蒙古电视台又陆续创作了一些单本戏作品和长篇作品,如《小活佛》《黄敬斋》《小土屋的开拓者》等。同时还制作了内蒙古第一批电视小品《三月里的春风》,开创了电视小品栏目《小小窗口》。1984年批准了第一批民营影视文化公司。
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晚会,首次实现全区现场直播
1987年是内蒙古电视行业值得纪念的一年,首次实现了将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庆典活动,通过电视节目直播的方式,输送到全区各地。晚会总导演王新民说:“直播的任务非常艰巨,除了代表讲话、大型团体操,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细节需要注意。我记得当天晚上11点直播结束后,各地反馈直夸节目信号好、画面效果好。我们十分成功地完成了这次全区的现场直播,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节点。”
也是在这一年,内蒙古电视剧交出了《啼笑因缘》和合作拍摄的《王昭君》两张答卷。《啼笑因缘》实现了在全国电视台同步播出,并获得了飞天奖提名,这是内蒙古电视剧第一次在全国亮相。
1987年,电视剧《啼笑因缘》拍摄现场
第二个10年:扎下根基
1989年以后,内蒙古电视行业开始谋求发展和改革,讨论的结果是电视剧制作要走市场化道路,参照电影制片厂企业化管理进行改革,设立多个科室。在当时提出了一个口号——“向市场要资金”。
在这个过程中,拍摄了电视剧《京江祭》。那一年以一票之差没有获得飞天奖,而得主是《渴望》。这样,真正在全国拿大奖的时间又推后了。《渴望》的成功让内蒙古电视人意识到,电视剧要通俗化、市场化,要有收视率。
经过及时调整,1995年终于凭借《东方商人》捧回了3个全国最具权威的电视剧奖项。
提起《东方商人》的由来,王新民说:“1990年,我在《通俗文学选刊》上偶然看到了小说《亚圣68》,这部小说把中国商人的地位、利与义的关系、困境与成长写得细致又精彩。几经周折之后我找到了作者毕四海。毕四海看过《啼笑因缘》,非常欣赏我们的团队,最终我们以5000元的价格买下了小说版权。”
经历过资金等各方面的困难,1994年电视剧《东方商人》终于拍摄完成。1995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正式播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报纸纷纷报道,甚至开设专栏,还召开多场研讨会。该片获得了第十五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全国第一届“五个一”工程奖、大众电视金鹰奖。
在这10年间,电影方面也是硕果累累。1991年,电影《骑士风云》获得第11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1994年,《东归英雄传》获得第14届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摄影奖;1996年,《悲情布鲁克》获得第16届金鸡奖集体表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化妆奖;1998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获得第18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录音奖、最佳服装奖。
此外,大批内蒙古优秀演员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在全国获得大奖。
这些影视剧的生产,带出一批制片人、导演、编剧、摄影、美工、照明等人才,内蒙古的制作团队在全国获得了认可。
第三个10年:战略转移
经过多部优秀影视作品的洗礼,内蒙古影视剧制作逐渐走向了成熟。1998年以后,一大批优秀电视剧问世,《总督张之洞》《燕子李三》都陆续获得了飞天奖,内蒙古影视开始在全国有了一席之地。
这一时期,内蒙古电视剧制作探索出了一条新的类型化道路——内地武打剧。
“以前人们总觉得我们内地的武打剧拍不过港台,但是我发现,我们很多内地优秀的武打演员做过香港明星的替身,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拍摄经验。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我们拍武打片,动作指导、演员都要用内地的,我们完全可以做到。
”王新民回忆:“我当时给张纪中导演打电话,他邀请我到《水浒传》摄制组探班,期间我认识了赵剑、陈咏歌等人,他们给了我很多建议,更增加了我的信心。我们非常大胆的启用了年轻的动作导演、威亚师,从《水浒传》剧组挑选了20多个优秀武打演员,进入到《燕子李三》的拍摄当中。”
《燕子李三》这部戏是中央八套改为电视剧频道的第一部创品牌电视剧,1999年播出,是那一年卖价最高的电视剧,为投资方拿回了成本,实现了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众望所归获得了当年的飞天奖。延续这一风格,随后又拍摄了《侠客行》《连城诀》。后来又与山东电视台合作了《铁道游击队》,以及《马鸣风萧萧》等电视剧。
这一时期,电影的创作也遵循了类型化的特点,《天上草原》《暖春》等一批民族题材、环保题材影片横空出世,草原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生活被搬上了大银幕,让内蒙古电影在全国独树一帜。
这些作品的成功,证明了类型化影片不仅有特色,还有市场,这是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敲门砖。题材的调整是一次战略转移,这一系列的成果,真正让内蒙古影视在全国站稳了脚跟。
第四个10年:回归本土
“以前我们力量不够,改革开放30年后,内蒙古的经济迅猛发展,也让我们意识到,内蒙古拥有丰富的题材、独特的景观、多民族的历史背景、影视专业人才。我们应该去挖掘,坚定文化自信。”王新民说。
以影视为突破口,打造文化强区,这是内蒙古影视人共同的愿望。近十年,一批影视文化产业项目被采纳并投入建设。
大盛魁系列文化产业计划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大盛魁品牌的塑造,先后打造了中央电视台盛世魁元文化活动、《大盛魁》长篇小说、《大盛魁》电视剧、《大盛魁交响组曲》演出、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其中,电视剧《大盛魁》收视率达到11.9,市场份额占到33%。据悉,万里茶道黄金旅游线路、万里茶道纪录片正在规划和制作当中,《大盛魁交响组曲》第二部预计在2019年进行演出。
2009年,电视剧《大盛魁》拍摄现场
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近10年,一大批年轻影视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驱霾》《寻找陆远》《血滴》《危局》……其中《驱霾》获得了2017年电影百合奖特别奖。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得到锻炼,2016年创立了岱海国际微电影大赛。后来又举办了“迎金鸡百花,圆电影之梦”和林格尔微电影大赛,让爱好微电影的人才发挥自己的才能,该活动在优酷视频的点击量达到了1700万。2017年,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成为了内蒙古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电影盛会。
“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就不可能有内蒙古影视产业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40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创作上的松绑,它使我们的身上充满了干劲儿。题材选择、具体的操作上非常宽松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大家来想办法、做精品,才造就了内蒙古影视行业一步一步的发展,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民族影视化道路。”王新民说。
徐跃
银幕荧屏上的流金岁月——内蒙古影视40年回眸
内蒙古,电视剧,获得,电视,全国
内蒙古影视40年回眸
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
苏文彦
内蒙古日报
40年来内蒙古影视在摸索中不断前进,逐渐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