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单刀赴会简介 关羽单刀赴会的历史真相
单刀赴会这个故事为什么会这么有名,我以为,不仅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功用,也不仅是关羽的忠义,为了刘备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个人去赴鲁肃安排好的“鸿门宴”。最为主要的原因,单刀赴会是孙刘之间的一次政治谈判,是荆州乃至三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它化解了蜀汉与东吴之间的矛盾,让孙刘联盟得以延续。
对于单刀赴会,是关羽在众将不同意的情况下,爽了鲁肃之约,只带周仓,跨江而至,一个人一把单刀,在酒宴上,面对众多的刀斧手,毫不畏惧,推却东吴鲁肃政治谈判的话题,而后装喝醉了酒,胁迫鲁肃到了码头,没有让东吴的计谋得逞,也引起了后面关羽的大意失荆州的故事来。
这个单刀赴会的版本,影响很深远。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在成书之前,民间已经对三国故事通过评书,地方戏等等形式,而在广为流传了。也就是说,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也同时在做收集与整理三国故事的工作。
从而可以看出,关羽单刀赴会这个故事,在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之前,就已经深入民间了。还有一个说法,单刀赴会的人,不是关羽,是鲁肃当年规劝了孙权,借了荆州给刘备。
为了向孙权交差,只好一个人去向关羽索回荆州,他手下的部将担心关羽会设下“鸿门宴”,不同意他冒险。但是,鲁肃从大局出发,毅然决然地带着几个部将,佩挂单刀参加关羽设的宴会。有一个事实是清晰的,三国历史上确实有单刀赴会这个事情,它的主人公,是关羽与鲁肃。
要搞清三国历史上的单刀赴会,就要搞清赤壁之战后荆州的历史格局。
赤壁之战之后,是刘备一个人占据了荆州,而后是关羽守在荆州,这个说法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也有一些说法,赤壁之战后,荆州被刘备与孙权瓜分了,纵观陈寿的《三国志》,显然这两个说法都是不对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赤壁之战后荆州又是怎么瓜分的呢?我用“三家分荆”来形容。为什么这么说,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并不是败得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么惨,因为他的战役目的是统一天下,对曹操来说,只能是一个败仗。不过他还是得到荆州部分土地。
东汉末年时的荆州主要有七个郡,分别为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赤壁之战后,由魏、蜀、吴三家瓜分,刘备占了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外加江夏一部分,曹操占领了荆州北部的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孙权占据南郡外加江夏一小部分。
乍一看,里面所分的不是七郡,而是九郡,也就是三国历史上荆襄九郡。荆襄九郡的由来是曹操早期占据荆州几郡时,从南郡、南阳郡中分出襄阳郡、南乡郡即章陵郡,合称"荆襄九郡"。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了整整荆州四郡外加江夏郡一部分,怎么会有刘备借荆州一说呢?那么刘备借荆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查看三国荆州地图,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江夏应该在现当今的武汉一带,是水陆并进的一个战略要地,所以三家都不放手,都抢到了一点。
孙权占据的南郡呢?正好与曹操占据的地盘接壤。刘备当年像孙权借的就是这些地盘,为什么借?刘备的理由是抗击曹操,更便于自己的发展。在周瑜手里,刘备的借荆州之举,没有达到目的。周瑜死后,鲁肃上位,只有鲁肃坚持,还劝孙权把地借给刘备。
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什么意思呢?后来刘备到吴京城会见孙权,请求借用南郡、督都荆州,只有鲁肃劝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以共同抵御曹操。
曹操听说孙权拿土地资助给刘备时,他正在写信,惊愕得连笔都掉到了地上。从这我们可以设想,除了这些,刘备与孙权还说了一些其他结盟之类的事,甚至还签了结盟的相关协议,也就有了后来的孙权要与刘备共同去攻取益州之事。
这事《三国演义》说了,《三国志》里也说了这事,所以是有历史依据的,是可信的。刘备借荆州,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回两回的事,从周瑜手里借起,因为周瑜反对,所以到鲁肃手里,才借到。
估计刘备借荆州最少经过了一两年的时间,刘备也不是一次两次的去求见孙权,显然是多次求见孙权。《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有一个事实口径一致的,就是周瑜与鲁肃的方针不同,周瑜不同意的事,在鲁肃手里就可以办到。
我以为,并不是如此简单。从周瑜手里再到鲁肃手里,经过时间推移,格局基本不同了,东吴应该边界线拉着太长,曹操也总是在几个方向都打打,斗一斗,军事不是其用意,骚扰不服气为主要目的。
刘备呢?不打,为了孙刘联盟,采用了一个求字战略,这叫什么?蛤蟆不咬人,吵人,孙权疲于应对,还不如满足了刘备的心愿,也能替自己抵挡一面。这时候也发现了周瑜当年的不同意借,经过时间的推移,局势的变化,确实已经不适应了目前的战略了。
民间有个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刘备借荆州真的没还吗?这就要回到文章的主要问题上来了,单刀赴会。单刀赴会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一个事实是清楚的,刘备去益州后,留下守荆州的确实是关羽。不是鲁肃在河对岸叫一下关羽,发一份公函,关羽就去赴会,是孙权打出来的,逼得关羽不得不来。
关于单刀赴会之前的战斗《三国志:吕蒙转》有详细的记载:权命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蒙移书二郡,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
而备自蜀亲至公安,遣羽争三郡。权时住陆口,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拒羽,而飞书召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初,蒙既定长沙,当之零陵,过酃,载南阳邓玄之,玄之者郝普之旧也,欲令诱普。及被书当还,蒙秘之。夜召诸将,授以方略,晨当攻城。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什么呢?刘备占着荆州,让关羽镇守时,孙权命令吕蒙领兵向西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吕蒙传递劝降书给长沙、桂阳二郡。二郡守将望风归降东吴,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
刘备亲自从西蜀来到公安,派遣关羽争夺这三个郡。当时孙权驻扎在陆口,派遣鲁肃率领一万人驻扎益阳抵御关羽,派人快信给吕蒙,要他舍弃零陵,急速返回益阳援助鲁肃。当时,吕蒙平定长沙后,要去零陵郡,经过酃县时,南阳人邓玄之与他同车,邓玄之是桂阳太守郝普的老朋友,吕蒙想他诱降郝普,接到孙权的书信后,吕蒙秘而不宣,夜里召集手下将领,布置计谋策略,议定第二天早上攻打零陵城。
在《吕蒙传》后面也记录了郝普投降了。郝普投降之后才知道刘备已到公安,关羽驻扎在益阳,已经来救援了,他被吕蒙骗了。
“玄之见普,具宣蒙意,普惧而听之。玄之先出报蒙,普寻后当至。蒙豫敕四将,各选百人,普出,便入守城门。须臾普出,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
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从《吕蒙传》我们可以获知,这时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已经在吕蒙手里了,长沙、零陵没费什么神,一纸文书就主动请降,只有桂阳吕蒙玩了手段,太守郝普是被骗降的。而且鲁肃在益阳堵住了关羽进攻的路,在战斗对峙之中。单刀赴会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那么单刀赴会是关羽一个人赴会,还是鲁肃一个人赴会呢?
在《三国志》中,只有《鲁肃传》记载了这个事。“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看的出来,这里面有鲁肃向关羽发了公函的意思。就是鲁肃已经堵住了关羽进攻的路,请关羽出来相见谈判。
不过呢,只能把兵马安排在百步之距,将军们不能带其他武器,只能携一把单刀一起来谈判。这里,我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但诸将军单刀俱会”,经过历史的演变,被一些人改为“但请将军单刀赴会”,其中的意思就大不同了。
但诸将军单刀俱会是请将军们携单刀一起来会谈,但请将军单刀赴会是请将军一个人来赴会。也就是这个改动变成了关羽一个人赴会,《三国演义》里,关羽收到鲁肃的信函后,还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荆州以马良、关平、周仓为代表,不同意关羽去,还有过一番争论。可以说,这些情节基本是在这个基础上虚构的。对于鲁肃一个去赴关羽的会,没有任何历史依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也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是无稽之谈。
那么这次会谈显然鲁肃更有底气,底气一,我们已经占了荆州三郡,底气二,你也被我压在这动不了,底气三,当年刘备确实借了孙权曾占据荆州的南郡与江夏。有了这三底气,你关羽只能来谈判,还要按我的说法来做,不来,或者不做,你就彻底撕毁了孙刘联盟。
刘备是想打,问题是打不了,为什么?在这个紧要关头,据《三国志》记载,“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也就是说,曹操在此时开始攻打刘备还没站稳脚跟的益州。“备使使求和”,关羽只好按鲁肃信上说的,来与鲁肃谈判。
这个谈判是双方把兵马排好在“百步上”。双方将军只带一把单刀出列,开始谈,开始摆道理。不是《三国演义》里的坐着亭子里,喝着酒,按《三国志》的记载是两军阵前。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在这次谈判中鲁肃把关羽扎实羞辱了一番,其中有个将军听不过,就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什么意思?他的意思是土地这个东西历来属于有德者,哪有专属一家的道理?至于说这个话的将军是谁没有明确记载,《三国演义》里说是周仓。
鲁肃当然要继续骂,“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这时候,关羽才找到一个台阶下:“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这是国家大事,这个人懂什么?要鲁肃不要计较,也看得出来,关羽自知事亏理亏,谈判再度占下风。
这次谈判之后,还有谈判,怎么谈得?谁谈的?没有记载:唯一的记载“备遂割湘水为界,於是罢军” 。也就是说,他们重新划分了土地,以湘江为界,湘江以东,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尽数割与孙吴,而湘江以西南郡、零陵、武陵则属刘备,两家于是罢军。
所以我以为,单刀赴会的影响,不止是来自于民间话本与《三国演义》的渲染,还有它本身就奠定了三国历史上三足鼎立,三家分荆之后,也才有了三足鼎立的三国政治局面,同时也说明了荆州在三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