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安新欢 王全安《团圆》仍难“团圆” 折射文艺片困境

2019-0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2010年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银熊奖的电影<团圆>在今年的中秋档与国内观众见面.事隔三年,<团圆>以为自己等到了一个好的时机——今年,内地电影迅速发力,频现奇迹.人们的欣赏口味正在变得多元化,在此阵势的鼓舞下,<团圆>也希望觅得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尽管<团圆>口碑颇佳,但是它的"文艺片"身份依然使它遭到了先天的"歧视".看来,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商业片与文艺片和谐并存的"团圆之日"远

         2010年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银熊奖的电影《团圆》在今年的中秋档与国内观众见面。事隔三年,《团圆》以为自己等到了一个好的时机——今年,内地电影迅速发力,频现奇迹。

人们的欣赏口味正在变得多元化,在此阵势的鼓舞下,《团圆》也希望觅得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尽管《团圆》口碑颇佳,但是它的"文艺片"身份依然使它遭到了先天的"歧视"。看来,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商业片与文艺片和谐并存的"团圆之日"远远未到。

王全安新欢 王全安《团圆》仍难“团圆” 折射文艺片困境

    《团圆》在柏林电影节后一直蛰伏,按照片方的解释,这三年来,《团圆》一直在等待一个完美的"月圆之日"。今年中秋节,《团圆》终于在国内上映,但其前途也是喜忧参半。

毕竟,在市场的概念中,这部电影已经不是一部新片,获奖的红火之气已经冷却,关注度会随之下降;而积极的一面则是,中国电影与观众一直在逐渐成长,终于在今年一起完成了改朝换代,电影市场的包容能力更强了,观众的心态也更为成熟。《团圆》这部质量上乘的影片也许会被"识货"的观众所追捧。

王全安新欢 王全安《团圆》仍难“团圆” 折射文艺片困境

    可惜,文艺的理想并没有照进现实,中国电影市场依然在拨弄"商业"的算盘,文艺片则如一株瘦弱的小草,在市场边缘无人理睬、自生自灭。中秋节期间,《团圆》在院线的排片上可谓是阻碍重重,偌大的北京,只有零星的五家影院放映该片。而那些豪华影城则非常"势力",纵然"团圆"之意吉利应景,但因担心文艺片观众寥寥、获利不多,所以,还是扼杀了它露出一面的机会。

王全安新欢 王全安《团圆》仍难“团圆” 折射文艺片困境

    其实,文艺片如同是一双对准现实社会观察、思考的锐利眼睛,注重思想与艺术的内涵,也是电影的重要"一派"。但因为节奏缓慢,又常常致力于探讨人性等深刻晦涩的主题,文艺电影一直都偏于"小众"。

2006年,让贾樟柯夺得威尼斯金狮奖的《三峡好人》国内票房不到100万元;2007年,助王全安从柏林捧回金熊奖的《图雅的婚事》,在内地市场也仅有200万元的票房进账;2011年,《星空》、《转山》、《钢的琴》等一大批口碑不俗的文艺片,也都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而遭遇放映困境的,并不只有国内的文艺片,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艺术家》也都不被国内片商看好。文艺片的厄运由来已久,扭转也非在一时,但是,既然今年中国电影市场井喷,文艺片的空间也应该同比例扩大,与市场的心跳"同步"才好。

这样,才是一个均衡发展的电影市场。可是,从《团圆》来看,这个假设的境界只是一个"海市蜃楼",电影市场依然陷在战争、打斗、魔幻等题材的商业大片中不肯自拔,并没有脱离陈旧观念去勇敢地培养艺术片的观众群体。

    纵观法国等艺术国度的先进经验,艺术片最好的生存状态是"四条腿走路":影展影响、国家扶持、相关文化基金资助、艺术院线放映,但在国内,艺术片面临的现实不只是"一条腿也没有",甚至早有旧观念在等待着"扯后腿"。就这样,空等了三年,《团圆》还是没有等到生存之路,2010年的冷冷月光依然悬挂在今日的电影市场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