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斗才是真正的智者 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2018-1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很多人都知道乐不思蜀的出处,而且一提这个成语就想起了扶不起的阿斗.一提起阿斗,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没心没肺,也许很多人知道刘禅刘阿斗可能是从<三国演义>了解到的,但是真正的阿斗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说明什么,我只是想表明我对于刘禅的理解,并没有其他意思.刘阿斗才是真正的智者 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乐不思蜀出自于人称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在投降曹魏后,一次与曹魏实际统治者司马昭的谈话.话说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乐,以观察

很多人都知道乐不思蜀的出处,而且一提这个成语就想起了扶不起的阿斗。一提起阿斗,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没心没肺,也许很多人知道刘禅刘阿斗可能是从《三国演义》了解到的,但是真正的阿斗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说明什么,我只是想表明我对于刘禅的理解,并没有其他意思。

刘阿斗才是真正的智者 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乐不思蜀出自于人称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在投降曹魏后,一次与曹魏实际统治者司马昭的谈话。话说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听后无不现出悲慽之容,只有刘禅一人不悲反笑,开心得不得了,活脱脱是一个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

刘阿斗才是真正的智者 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此诞生。从此刘阿斗被认定是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从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从下面开始介绍在我眼中不一样的蜀汉后主刘禅刘阿斗。

刘阿斗才是真正的智者 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刘禅(公元207年—271年),蜀汉后主,字公嗣,又字升之,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即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总共执掌蜀汉政权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期最长的皇帝。有人说刘禅之所以能当这么久的皇帝是因为诸葛亮的尽心辅佐,但其中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诸葛亮是在公元234年死的,也就是说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长达29年的皇帝,所以这个很难说成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

通过以下几点可以证明刘阿斗之所以能在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战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并非偶然:

1:在《三国志》记载里,在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一段提到了:“射君(疑是射援)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其意思是:诸葛亮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就算诸葛亮多多少少有点阿谀奉承,但是作为一国的开国之君刘备应该还是有知人之明,所以可见刘禅并非鲁钝之人;

2: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非常清楚魏蜀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又不好直接反对,而诸葛亮又急于北伐实现与刘备的诺言,他便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

说明刘禅明白如果君臣不能一心,那离亡国之期就不远了,虽然在后面的几次北伐中,刘禅也做出过错位的决定,但是却肯于知错改错(另外《三国演义》毕竟是本小说,有很多内容并不可信)。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虽然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但是规模都比不上以前),而且在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3:而在所谓的魏延造反事件中,刘禅在听完魏延和杨仪的奏折后就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事实证明魏延并非是造反,而只是与杨仪有点分歧而惨遭杀害。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这说明刘禅并非不明事理;

4:关于权臣权力太大问题,刘禅也是轻而易举的就解决问题。在诸葛亮死后,刘备为防止权臣权力过大,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

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任官封爵,要刘禅同意;人事任免,要刘禅同意;出兵征讨,要刘禅同意,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刘禅同意。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系列举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5: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刘禅也有独特的手段。在蜀汉后期,被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斩杀的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因担心司马懿政变殃及自身,于是投奔蜀汉,刘禅再接见夏侯霸之时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非我先人手刃也。

”轻描淡写,寥寥数语,消释前嫌。又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渊之堂妹乃张飞之妻,张飞之女乃刘禅之妻,故有此说。然后又对夏侯霸厚加赏赐,封官爵。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音调,但刘禅却一直保持克制的态度,顾全大局。

诸葛亮在北伐时用人失误导致失误,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主刘禅适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

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此时,李邈上书,援引历史上吕禄霍光等人的例子,诋毁诸葛亮“身仗强兵,狼倾虎视”,说诸葛亮之及时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暗指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会图谋不轨。

李邈所说或是其真实想法,或者是为了迎合刘禅。但是刘禅闻言大怒,将其下狱处死。这说明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内乱不可避免。但是,刘禅在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

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

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

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在这种情况下,刘禅也没有固执己见。青年帝王刘禅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少有。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君主,刘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庸主昏君,当然也算不上是贤君明主。刘禅不仅有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刘禅专用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虽然诸葛亮有穷兵黩武的问题,但是他治理蜀国的措施确实给蜀国带来了发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

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乐不思蜀”一个词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反面人物,被认定是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从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但是我始终认为刘阿斗并不是这种人,因为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君王不爱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权力。

因为当你贵为人主时,你掌握着别人的生死;但是当你向别人投降后,你就变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天天都过程水深火热的生活。

所以从刘禅的个人角度来说,他是非常不想投降的,但是为了整个蜀汉百姓的安全,为了不使成都军民血流成河,他不得已投降曹魏。在投降曹魏之后,作为亡国之君的刘阿斗不仅是自己及家人的生死掌握在别人手里,就连蜀地百姓的幸福都交待给别人了,所以刘阿斗必须要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

莎士比亚曾说过:装傻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阗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

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已经身为曹魏阶下囚的刘阿斗为了让曹魏的实际统治者司马昭觉得自己软弱无能,不会威胁到他的实际利益,刘阿斗便放了一个“此间乐,不思蜀”不大不小的烟雾弹,成功迷糊住了司马昭。

历史也好,现实也罢,你越是正着看,越看越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假若你颠倒过来,倒也能看出个一二来。在魏蜀吴三个企业集团中,刘禅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然而41年来,尤其是在诸葛亮死后的29年里,蜀国一直与魏吴两国僵持不下,不得不说刘阿斗有一定的能力,并非像《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般无能,要是刘阿斗真的扶不起,那蜀汉就不会在诸葛亮死后还能存在近30年。

所以刘阿斗并不是一个昏君,而且乐不思蜀并不等于没皮没脸。

还有一点,在魏蜀吴三国中,真正意义上最早灭亡的其实是曹魏,因为在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废立曹芳、立傀儡皇帝曹髦之后,大事政事皆决于司马氏兄弟手里(虽然此后曹髦密令李丰、夏侯玄等人除去司马昭,但后来计划失败),曹魏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这一年是公元254年,而蜀汉是在公元263年灭亡),直到由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立魏帝曹奂自立为王,国号为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