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刘志宏书记讲话 刘志宏书记关于“建设大运城”的讲话(摘要)
运城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就是建设大运城。市委为什么提出建设大运城?如何建设大运城?大运城,是针对过去县级建制的"小运城"来说的。过去,行署体制下的运城市是县级建制,也就是现在盐湖区的前身。
1983年,运城县改为县级运城市,是改革开放以来运城城市化的第一个飞跃。这之后,一直到2000年撤地设市,"小运城"改为盐湖区,代表着运城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城市社会。在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小运城"在推动运城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对运城城市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2000年的撤地设市,说明"小运城"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也说明"小运城"已经成为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体制性障碍。因此可以说,撤地设市是应运而生。
撤地设市的本意,就是要提高城市的行政建制,在行政管理上为"小运城"向"大运城"转变创造体制性条件。这是城市行政管理体制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深刻变革。通过撤地设市,运城在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以及发展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拥有了广泛调动更大资源、更多资源的客观条件,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在如何借助这一重大变革,推动"小运城"向"大运城"转变上认识还不够深刻,行动还不够自觉。
按照预期目标来看,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十几年过去了,我们还有着"地区"的深刻烙印,市级政府管理体制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效应,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还是习惯于当"二传手"、不会做"操盘手",市本级以及市城区发展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还没有实现由"市靠县"向"市带县"的转变等等。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突出表现为四个"大而不强",即,农业农村经济大而不强,工业经济大而不强,经济规模大而不强,人口大市大而不强。
长期以来形成的"行署观念""行署思维""行署运转方式"依然根深蒂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已经严重束缚了经济社会发展。所以,我们要加快推动城市内涵和管理体制转变,尽快把"小运城"变为"大运城",努力建设全新的现代化大城市。
着眼未来长远发展方向,市委确立了建设大运城的目标体系,基本考虑就是要充分调动三个积极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的积极性。真正使市政府担负起市城区建设的首责和统筹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责,推动运城真正走上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健康轨道。
充分调动和发挥县一级竞相发展的内在积极性。大运城的发展格局中,不论是加强"统"还是强化"分",都要有利于县一级放手发展,使县域经济发展得更好更快,增强整体发展的向心力、同心力。
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城区率先发展、辐射带动的积极性。举全市之力把市城区共同建设好,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较强引领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过程中,关键是要发挥市政府"统"的功能,对影响运城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在市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近期,市委、市政府已经启动编制六个专项规划,真正做到统一城镇化布局、统一产业发展布局、统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生态环境治理、统一重大资源开发利用、统一文化旅游发展,协调解决好县级想办办不好的事情。
建设大运城的内涵是什么?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关键词:第一,城镇化。大运城,首先讲的是"大运城市",而不是"地区",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大城市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定位,增强城市功能,实现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
第二,把市城区建设成大城市。加快实施临猗、夏县撤县设区,把市城区"底盘"做大,为未来城市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通过不懈努力,将市城区建成与市级建制相匹配,名副其实的人口超百万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近期,市委、市政府已经邀请专家在做论证和规划。第三,增强13个县(市、区)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全面提高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管理现代城市、建设现代城市的能力以及对重大问题统筹谋划、推动落实和组织实施的能力,切实增强市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第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大运城建设的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过程。我们必须立足运城实际,加快推进这两个现代化。第五,开放创新。大运城是一个开放的理念,是一个创新的理念,而不是封闭的。
我们一定要以世界的眼光、历史的眼光和历史的纵深感,立足于山西南大门,立足于中部地区几十个地级城市,立足于全国300多个地级市,立足于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来谋划市城区的长远发展。
要树立大开放的理念,向国际现代城市看齐,向东南沿海先进城市看齐,对大运城建设和发展进行谋篇定位。第六,深厚的历史底蕴。从尧舜禹开始,运城便是建都之地。秦代以后,运城长期被设为郡、州、府、道、路等,这些都是市或省以上的建制,直到近代才变为运城地区。我们13个县(市、区)中就有9个做过州府。因此,建设大运城我们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基础,有着充足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二、切实找准建设大运城的具体抓手
建设大运城,怎么抓,怎么建?可以系统梳理出"六大抓手"。第一,抓好市城区建设。树立"规划至上、生态宜居、精致建设、特色鲜明、片区开发、管理上档"六个新理念,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抓好公共服务优质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抓好经济发展首位度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要率先把市城区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使其尽快成为具有现代气息、鲜明特色、中等规模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增强对各县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第二,抓好区带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规律,实施"一区五带"的发展布局。通过建设"盐临夏"核心区和黄河经济带、汾河经济带、峨嵋岭经济带、涑水河经济带、中条山经济带,优化市域范围内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使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向不同的主体功能区聚集,形成运城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板块。
第三,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市域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
加强卫生、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和居民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第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立足运城创优生态环境的良好条件,全方位研究制定治山、治水的总体规划,重点抓好中条山、涑水河、黄河及汾河运城段、姚暹渠、盐湖、伍姓湖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让河东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第五,抓好统一品牌建设。品牌是区域发展的巨大资源。
要把市域范围内的优势产品统一起来,大打一张牌,就是"运城牌",使运城品牌走遍天下。要彻底摆脱过去的小农经济思维,每个县再也不能各自为战、内耗竞争。第六,抓好文化建设。全面挖掘和整理运城特有的"人类远古文化、农耕源头文化、黄河根祖文化、特色宗教文化、河东民俗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深入研究运城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贡献和巨大影响,进一步增强运城文化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切实把我们运城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推动运城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
三、建设大运城正逢其时
建设大运城,是市委从运城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总体环境出发,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可以说,实施这一决策,我们有许多好的条件。一是具备建设大运城的基础条件。运城是山西的南大门,是黄河中游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是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过去,由于黄河的天然阻隔,使我们比较封闭。现在,随着运宝大桥、蒙华铁路等出省大通道的建成,黄河"天堑"变通途,运城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的区位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将成为现代开放的大通道。
二是具备建设大运城的重大战略机遇。国家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只要我们主动对接和融入,就能从中找到契合点,享受发展红利。
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省委正在省域范围内大力推动区划调整,这为我们启动撤县设区、迅速拓展市城区辖区面积提供了有利机遇。
三是具备建设大运城的政策优势。我们现在享有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中原经济区等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可以说,三区叠加、政策密集。四是具备建设大运城的良好氛围。当前,我市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向优。
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正增长,特别是GDP增速达到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5%,是"十三五"以来的最好水平。全市上下对大运城建设高度认同、积极响应,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士气空前高涨,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建设大运城的总体构想充分肯定、大力支持。
这些,都是我们推动运城振兴崛起的机遇所在、希望所在和信心所在。只要我们应势而谋、顺势而为,就一定能够开创大运城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