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风清扬 “风清扬”马云哀悼金庸:其文也大 其人也真
“兰叶露光秋月上,芦花风起夜潮来。”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一则噩耗令无数人愕然:生于潮乡海宁的金庸逝世,一代“大侠”与读者们就此别过。
海宁潮、桃花岛、西湖水、仙霞道……在金庸的笔下,浙江的景致总是摇曳多姿,充满诗情画意,见证了一对又一对的神仙眷侣。而在家乡人心目中,金庸也始终儒雅敦厚,赤子之心。
![](https://pic.bilezu.com/upload/b/11/b1199034d047415eb717da1f008a1069_thumb.jpg)
在北京一家金融机构工作的海宁人崔彧,一直以与金庸同校同乡感到骄傲。2004年1月,金庸回到母校嘉兴市第一中学,当时上高二的崔彧还记得,金庸称自己为“大师兄”,称台下的学生为“小师弟”“小师妹”。
回忆双亲师长,年届八旬的金庸频频哽咽,反复叮嘱“小师弟”“小师妹”们,“做人不要忘本,人家给你的好处要记得,将来想法报答他……”至今,崔彧仍然牢记着“大师兄”的教诲:人的一生中一定会遇到一些艰难困苦,现在养成读书的习惯,以后在寂寞、疲倦时,读书会帮助你解决问题。
![](https://pic.bilezu.com/upload/5/5d/55d73bd0e542e59f60c6efde3195421a_thumb.jpg)
抗战期间,金庸曾在浙江衢州中学(今衢州一中)读书,也是在2004年的秋天,刚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金庸应邀来到了这所母校。同样是“大师兄”,在回想当年逃难式的负笈生活时,“大师兄”再三嘱咐“小师弟”“小师妹”们,有了这么好的学校,更要努力读书。
![](https://pic.bilezu.com/upload/c/d6/cd69ec7ff828e88ea940f39c5f042c4d_thumb.jpg)
“我感觉他非常温文尔雅,根本不像他笔下的武林侠客。虽然是资深报人,也不像是风风火火的记者。”衢州市作协主席、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许彤当时随同采访,“金大侠”的儒雅风范令她记忆犹新。
从1999年到2005年,金庸受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何春晖当时是院长助理。在她印象里,虽然笔下有各路美食,但是“金大侠”最爱的是杭帮菜,特别是杭州老字号“奎元馆”的虾爆鳝面,他曾经连续光顾了三天。
2005年,金庸在杭州参加一个会议时,还曾与一帮同事浩浩荡荡地涌到当地一家面馆,一碗简简单单的面就让“大侠”吃得大喜而归。
2003年,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卢敦基考入金庸门下攻读博士研究生。在他的记忆里,老师每次来杭州,都会在午休后,于下榻的酒店咖啡厅找一张桌子,和学生聊上几个小时。“或问学业,或评时贤,抑或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当时闻即喜者,也有思考许久方悟者。”
卢敦基说,金庸是中华民族的热爱者和奋斗者,同时也是人类共同理想的追求者。“金庸小说其章回体结构形式是古典的,但它的内核思想是现代的。”
在卢敦基看来,老师的两个特点让他印象最为深刻。一是学识广博,除了工作,把绝大多数的时间用来读书;二是目光长远,对现实洞察深刻,对未来预测精准。“十多年前,查先生为什么参加阿里巴巴举办的‘西湖论剑’,就是因为他看好互联网的发展。”他说。
而在阿里巴巴,从创始人“风清扬”马云开始,许多员工都会有一个来自金庸小说的“花名”。马云在悼文中这样写道:“先生其文也大,其人也真。我爱先生之文,爱它侠肝义胆,光明涤荡;我爱先生之人,爱他儒雅敦厚,赤子之心。”(记者冯源 魏董华 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