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综述 | 虞爱华、杨敬农离任感言为何走红网络?(图)

2018-04-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官员的正常离任,民间鲜少议论.但本周(4月5日--4月11日),安徽两位官员的离任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虞爱华.杨敬农充满真情的离任感言

   官员的正常离任,民间鲜少议论。但本周(4月5日——4月11日),安徽两位官员的离任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虞爱华、杨敬农充满真情的离任感言,经媒体传播后,红遍社交媒体,成为人们了解个性官员的一份难得“读本”。

    消除神秘感的不仅有官员,还有安徽省纪委和省委巡视组。落马厅官张权发是如何露出马脚的?办案时经历了怎样的波折?省委巡视组与举报人是怎么“接头”的?随着细节的披露,一向神秘的反腐机构开始主动向公众展示它的“另一面”。

离任官员的真情来自内心的“真爱”

  仅间隔一天,安庆、亳州两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被先后调整。4月8日下午,安庆市召开领导干部大会,会上宣读了省委的最新任命。调任省委宣传部担任常务副部长的虞爱华在会上发表了离任感言。

1300余字的发言中,除了惯例表态外,虞爱华用大篇幅回顾了在安庆主政的日子。善用排比句的虞爱华,将个性、才思、感情融入到整个发言中,真情流露,读来顺畅、令人感动。

一些在现场聆听的官员更是第一时间将虞爱华的离任发言通过短信、微信进行广泛传播。当晚,文章被广泛传阅,许多安庆网友纷纷留言对虞的离去表示惋惜,对其主政安庆三年的政绩给予较高评价。

虞爱华主政安庆期间,当地曾发生多起舆情事件,但事后均能较圆满处置。这不仅表明安徽省高层对其高度信任和支持,也说明了多起事件中,虞并未牵涉个人利益。

重大改革往往涉及诸多利益的调整,强力推进时,难免会出现波折反复,甚至走弯路、犯错误。今年以来,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对改革创新者“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尽管如此,虞爱华还是在离任时谈到:“我还要十分感谢对我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的人,无论是相互熟悉的、还是素未谋面的,无论是当面提出的、还是背后议论的,无论是现实世界的、还是虚拟空间的……”

本周,另一实干官员杨敬农的离任发言也引起了舆论关注。

4月9日下午,亳州市召开领导干部大会,调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的杨敬农发表了离任感言。不到千字的发言中,杨敬农首先回顾了任职亳州3年多的经历,“这3年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岁月,成长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工作中最充实的一段经历。”

杨敬农的发言基调朴实,言语也拉进了与听众、网民的距离。比如,“3年多来,我和广大干部没敢偷懒、不敢懈怠,唯恐有负组织的重托,唯恐有负群众的期盼。”“故土难离、情感难舍。此时此刻,在这里正式和大家告别,我心中暖流涌动、百感交集,充满无限的眷恋和不舍。”

51岁的虞爱华、50岁的杨敬农在安徽官场被公认为有激情、有干劲、不畏艰难险阻的个性官员。3年多前,两人分别从宣城、芜湖调任安庆、亳州。3年来,两人的政绩不仅获得高层的认可,也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同。此次两人的离别感言能够走红,并获得当地网友的热情称赞,便是有力佐证。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官员的口碑和功绩,在其离任后,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任时,多一些担当、多一些实绩,离任时才能赢得民间的真心认可和怀念。

披露办案细节有助增强反腐凝聚力

纪委办案细节、省委巡视过程,因其特殊性,极少为外界所知,公众对其充满神秘感。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查办案件过程中,也时常伴有个别传言、甚至谣言,混淆视听。

4月6日和8日,中纪委网站先后刊发了《“先招商后招亲”?巡视组收到这样一条举报线索……》《一位省委巡视组长的“锦囊妙计”》两篇文章。作者署名分别是“安徽省纪委”、“安徽省委第七巡视组组长张正耀”。文章详细披露了原池州市委常委、江南集中区管委会主任张权发被查细节,以及省委第七巡视组如何从诸多问题线索中寻找蛛丝马迹。

2015年7月,安徽省委第七巡视组进驻池州时,接到一神秘电话,“对方声称要提供江南产业集中区一名领导干部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担心巡视组驻地附近可能会有被举报人‘眼线’,希望能约个地方当面反映……”

“2015年上半年,我们巡视F县时,群众对公安系统的问题反映强烈。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市委派出巡察组,对县公安局进行专项巡察。巡视组向市纪委移交后,很快对王某立案调查。”

    类似上述巡视和办案细节,在文章中多次被提及,内容详实,让公众对省委巡视、纪委办案有了更深入了解。媒体广泛转载,舆论也普遍好评。

    本刊此前曾撰文指出,纪检监察部门平时在外界人眼中,常常充满神秘感。当遇到重大舆情时,因缺乏了解,网上舆论常出现“失真”。此时,如果纪检部门不及时回应,就会给整个机构带来负面观感,不利反腐力量的凝聚。

可喜的是,安徽省级纪检部门主动加强与媒体和公众联系,及时披露信息,消解公众神秘观感,取得了良好效果。

比如,安徽省纪委与人民网安徽频道联合策划“市级纪委书记访谈”,权威解读、解疑释惑;改版后的安徽省纪委监察厅网站通过增设“纪检人•手记”、“巡视一线”、“以案警示”等栏目披露更多细节,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借助《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纪委网站、人民网等权威媒体披露重大案件,主流舆论引导能力增强等。

反腐进入深水区,一些问题隐藏得更深,此时更需要发动群众参与,获得更精准的线索。细节的及时披露,不仅能让公众获悉更多举报方式和渠道,也会让舆论增强对反腐的信心,赢得民间支持、加速反腐力量的凝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近日,安徽省公布的一组数据引发了公众热议。据4月10日《安徽日报》报道,“2014年以来,安徽共抽查核实1.36万名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已有多名拟任县处级及县处级以上干部考察对象被取消或暂缓任用资格……”

  报道称,安徽严格落实“凡提必核”要求,对拟提拔为副处级以上干部、拟列入后备干部人选对象、拟转任重要岗位人选对象、换届拟继续提名的人选对象等,进行重点抽查核实,核实结果未出来的,不得提请会议研究。对核实结果与报告情况差距过大,明显存在瞒报、漏报的,根据具体情节进行问责。

  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是领导干部的“第二身份证”,领导干部向党组织汇报个人有关事项,是对干部政治品格的考验,是对党忠诚的直接体现,掺不得半点假。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个别考察对象瞒报个人有关事项并非安徽独有,在全国也较为多见。分析原因,《中国纪检监察报》认为,“一方面,对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态度不认真、填报不严肃,有些人存在侥幸心理,觉得不报不一定能被查到;另一方面,一些人的财产见不得光、干的事情踩了红线,于是故意隐瞒不报、欺瞒组织。”

因瞒报实情被取消考察资格,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从严管理干部个人报告事项的一大进步。但是在瞒报个人事项上,不能仅仅止步于“取消考察资格”,需要相关部门根据这些线索进行调查,更要将结果透明化,才能使民众信服。

“红网”刊发评论认为,从严管理干部个人报告要本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一次性终结,可以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方式对个人申报事项进行抽查核实。“除取消考核资格,更要注重背后问题的查处,从严治理,不能高高举起,却轻轻下落,更不能让‘取消考察资格’成为‘最终审判’。”

(本文选自《网络舆情》内参安徽版2016年第12期,作者:李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