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干部学院地址 杨善洲干部学院
杨善洲干部学院坐落在杨善洲同志退休后艰苦创业并在此工作生活了22年的大亮山林场,距离施甸县城44公里,距离保山市政府所在地104公里。规划总占地面积131亩,能同时满足300人的培训、学习及生活。
学院是中央组织部公布的13个"全国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国家公务员局评定的8个"全国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之一、中央党校网络在线培训定点院校、中直机关党校学员调研基地、中央国家机关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首批中国红色地标、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单位。
目前,厅局级以上部门授牌24块,其中:省部级单位13家,厅局级单位17家。据统计,截至目前除港澳台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派出培训班赴学院开展培训。
学院以党性教育为核心,以弘扬传承杨善洲精神为主题,重点开展党性修养、理想信念、公仆意识、群众路线、道德品行、清正廉洁、作风转变等方面的培训,教学形式丰富、培训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构建了施甸县善洲林场、龙陵县松山抗战战役遗址、腾冲市艾思奇故居"三点一线"干部教育培训环线。
自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至2018年11月底,学院共接待省内外参观、考察、学习培训人员191多万人次;举办2天及其以上培训班1593个班,培训学员56034人。学院作为全国全省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了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强心补钙""固根守魂"的重要教育功能,取得了学员满意、同行认可、社会赞誉的办学效果。
杨善洲墓园教学点
杨善洲同志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员的楷模,曾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3月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22年,造林5.6万亩,并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经营管理,大亮山森林覆盖率从建场之初的17%上升到97%。
2010年10月10日杨善洲同志因病救治无效去世,享年84岁。他的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等荣誉,被评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为了便于全党全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到善洲林场缅怀杨善洲同志,2011年10月在善洲林场修建了善洲墓园。
沿着墓园往上走,首先看到的是道路两侧的两块浮雕,左边的浮雕主题为"滇西粮仓",右边的浮雕主题为"艰苦创业"。杨善洲同志的铜像是墓园的最大的标志性建筑,杨善洲同志的雕像矗立在墓园中央,底座撰刻着杨善洲同志的墓志铭。
杨善洲同志的陵墓在墓园顶端。陵墓背靠的花岗岩浮雕墙,主题为"松鹤延年"。万亩林海在旭日的照耀下碧波荡漾,善洲精神将如大亮山林海一样熠熠生辉。这饱含着人们对杨善洲同志的崇敬之情和美好祝愿。
老窝棚教学点
老窝棚是杨善洲同志1988年带着职工们上山植树造林的最初落脚点。进入老窝棚就可以看到正前方一棵主干分为三杈的杉木,像一枚党徽,被形象的称为:"党徽树"。院子里面有四棵雪松和龙柏,是杨善洲同志退休时从地委大院移栽过来的盆景树,院子西面的一排油毛毡房是按照原来风格仿制的,用来给大家体验当年艰苦的环境,往前走是杨善洲同志住了九年的油毛毡房。
老窝棚东侧有一大一小两口水井,大井用于生活用水兼消防池,小井用为饮用水,2011年10月23日原中组部长李源潮莅临林场时给其取名:"善洲井"。井边的柳树称为:"拐杖树",是杨善洲一次雨天劳动回来随手插下的路上临时用作拐杖的一根柳枝长成的。
可以说,杨善洲同志真正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把生命的最后时光燃烧在了这座大山上,为党和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老场部教学点
老场部于1992年修建,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是林场的第二代场部。老场部建成以后,成了大亮山造林管护的绿色指挥部,留下了杨善洲及全体干部职工的奋斗足迹,见证了林场的发展历程,并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老场部大门进去,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写有"以杨善洲为镜子" 的牌匾,寓意以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为镜子,查找自身差距。牌匾下的那间房子,是当时林场的会议室,林场的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许多决策都出自这里。厢房旁边的第一间宿舍是杨善洲同志的宿舍。
杨善洲同志一生都在以自己的言行立志、修身、处世、待人。老场部建成后,他让技术员和年轻人陆续搬进新房子,而他自己却一直住在老窝棚,直到1997年12月份,林场的最后一名职工搬离油毛毡房,他才搬到这里。室内外38块展板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着杨善洲清正、廉洁、为民、奉献的一生。
杨善洲故事林教学点
故事林由14亩梨园,一块天然景观石和20块石碑组成。景观石上自然的纹路,勾勒出了中国古代草书的"福"字,寓意杨洲同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因此被称之为"福石"。梨园中的20块石碑中,1-7块是时任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云南省有关领导对善洲精神作出的重要批示或批语。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接下来13块石碑精选的是发生在杨善洲老书记身上13则感人的小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在人民群众心目中质朴、为民、忠诚、干净、担当的杨善洲。
一块块挺立的石碑,一行行隽永的文字,无不将一位令人尊重的老人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杨善洲的一生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一辈子说话算数,脚下的这片绿洲就是最好的见证,见证了他要为家乡人民做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的一生无愧于党、无愧于世、无愧于民,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优秀代表,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善洲事迹陈列馆教学点
杨善洲事迹陈列馆,是一座砖混结构的四合院,于2013年10月10日杨善洲同志去世三周年之日建成并开馆,馆中设有三个厅,一个音像厅和两个事迹展厅。院子中央立有照壁,上面书写着"人民公仆杨善洲"七个耀眼的红色大字。
事迹展厅陈列的是杨善洲同志一生为民务实清廉的展板和他生前使用过的一些物品。事迹展厅展示的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坚守信念,对党忠诚;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大公无私,清正廉洁;鞠躬尽瘁,不懈奋斗;感动中国,精神永存。
两个展厅,五个部分,将这位大公无私、艰苦奋斗、一生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面貌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演绎了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
瞭望塔教学点
善洲林场6大哨所之一的瞭望塔位于善洲林场的至高点,位于林场南部,距离干部学院约3.8公里。老场部5公里,海拔2618.8米,放眼四周可以俯瞰到善洲林场5.6万亩茫茫林海。1988年,杨善洲为了更好的保护好林场,决定在这里修建哨所。1989年工程启动,1990年10月份,这座砖混结构的瞭望塔竣工并投入使用了。整座建筑高12米,共分三层,第一、二层用于职工住宿,第三层用于通讯和监控火情。
瞭望塔见证了一名老党员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始终不渝,见证了一位老人带领群众誓把荒山变绿洲的感天动地。瞭望塔建设期间,杨善洲老书记经常到施工现场义务投工投劳,带领职工一起苦干实干,体现了一名老党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瞭望塔建成以后杨善洲老书记经常到这里视察护林造林工作,并且十分关心这里的职工,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如今,善洲林场瞭望塔已经成为了学员们俯视万亩林海,体会善洲精神,感悟人生真谛的体验教学点之一。
杨善洲故居教学点
善洲故居位于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地处怒江东岸,善洲林场北麓,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17℃,距施甸县城30公里,距姚关古镇10公里。因村前杨柳依依、水流潺潺而得名。1927年1月4日,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
故居由杨善洲祖父杨和始建于民国初年。正房坐东朝西,三格两层土木结构楼房,泥巴充墙,竹篾笆楼层,竹棍栅栏,屋顶由茅草覆盖,80年代初期改为瓦屋面。一楼房间以竹棍、柴棍相隔,中间为堂屋,两边是卧室,老母亲及杨善洲夫妇各居其一,二楼三间房屋相通,由三个女儿居住。
北厢房亦为土木结构,作厨房用,内置灶台、水缸、餐桌等。2008年迁居新屋后废置。这里作为了解杨善洲成长经历和弘扬善洲精神的重要场所,于2016年6月公布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平洞教学点
清平洞,位于施甸县姚关镇,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这里是一处重要的历史古迹,是明朝万历年间民族英雄邓子龙将军抗缅戎边时开辟的,取"清平"二字为洞名,其寓意为:滇西战乱平息、人民安居乐业。入门左侧坡上,是《恤忠词记碑》亭。
往上,是"烹象亭",内立碑二块。一为邓子龙所立,另一块为国务总理兼农商总长李根源先生所书"邓将军烹象处"。从烹象亭拾级而上,沿路的石壁上,刻的多是邓子龙的诗作,继续往上是"看山亭"。
亭建于一平台之上,半靠山崖。沿着山亭的石梯往下,接着往前走便来到清平洞。洞门呈圆形,洞口高处有邓子龙的挂弓石。洞分左右两间,洞中石壁上可以看到刻有许多诗文。在清平洞安放着杨善洲三分之一的骨灰,也许这是他与清平洞这一历史遗迹之间特殊情缘的最好诠释,同时也寓意着杨善洲"来亦清平,去亦清平"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