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苦禅晚年的鹰 李苦禅的“苍鹰图” 假多真少
李苦禅的绘画题材算是很宽泛的,画鹰却屡有重复。当然,我们现在常见到的"苍鹰图"大都是李苦禅1960年代以后的作品,画家早年似乎并未专注于画鹰,晚年却以画鹰独步天下。鹰也是李苦禅最受市场欢迎的花鸟画品种,画价常常高出其他类型的作品,因此赝品极多,有些造假手段高明,几可乱真!
李苦禅笔下的鹰,很少有不衬背景的,他总是把鹰立于方硬的岩石之上,雄视远方;一些尺幅较大的作品, 则刻意营造崔巍险峻的山势,这时候,一只天峰立足的雄鹰,就格外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图一
图一<纸本立轴,尺寸:68x46 cm >,是近年来市场上见到的比较开门的一件真迹,创作的时间是1979年,画家83岁。这件作品无论构图造型,还是用笔用墨都吻合画家晚年的特征。 也许构图、造型有一些现代的工具可以辅助,造假者相对容易模仿,但用笔用墨就不那么容易掌握了。姑且以这幅画为例,看看李苦禅晚年的作品有哪些迥异常人的笔墨特性。
李苦禅的画,墨气非常好,湿漉漉水淋淋的,透着温润清亮的色泽。要做到这一点,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好的工具,二是好的功夫。他是用绝好的安徽宣纸在作画,这种纸,能够清晰保留画家 的行笔痕迹,尤其淡墨处,一点一画看得清清楚楚。
而李苦禅笔墨的功夫更是叫人叹服!他总能恰当的控制笔头的水份,十分自信的下笔,墨在纸上晕开,不干涩也不漶漫。这些墨块既要塑造形象,又要呈现笔意,所以不能犹豫,不能涂抹,更无法修改,甫一出手成败立定。
我们看这只鹰的头与脖子等部位,见笔见墨,每一笔情态各异却又能统一协调;鹰的背部用破墨法,浓墨与淡墨的交融柔和自然,黝黑的浓重墨色提升了整幅画的精神。李苦禅的线条硬朗干直,有北碑的意趣,为避免过于生硬,他在行笔之中常常加入提按的动作,有些线条的一侧呈现"齿状"波折,极富特色。
图二
画的落款也是李苦禅晚年非常典型的书法面目{图二}。李苦禅的书法变化很大,早年书法完全以齐白石中年书风为样本,亦步亦趋 ;1940年代起,行笔变得迅疾率意,线条锐利,似乎有些张瑞图、石涛的意趣;从1960年代末开始,逐渐向北碑靠拢,体势开张,行笔迟涩 ,线条刚猛老辣。
因为书风多变,乱头粗服的外形又让模仿者相对容易上手,因此,李苦禅书画的鉴定显得格外棘手,我们必须特别留意他用笔的一些特征,这样才能寻到一条路径。
这件作品中,几乎所有笔画的起笔处都有明显的顿笔动作,而且方多圆少,连一些短线条也不例外,如"远"字头俩笔,"未 "字的俩横 。这一顿,既可聚拢笔锋,使线条精力内敛;又能让行笔速度放缓,使整个书写更富有轻重快慢的节奏感。
他笔下的线条基本呈现"重——轻——重 "的形态,没有一按而过的线条,一些较长的线条甚至不断 有轻重的变化,形成颤笔 。这种用笔,不易油滑,但容易滞涩,功力不济很容易露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