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履生魏于全 司履生4月2日的公开回复:魏于全又在说谎
魏于全又在说谎(附对“荷西妮马大伟”同仁文章的一点意见)
司履生
魏于全到底来西安几次,是专程来还是顺便来,本来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争论这个问题.但他既然说谎,我就不得不说几句.他来,我们科的许多同志都是看见的,何况,大家都知道他不是一般人,特别留意.魏不论说来几次都改变不了事实.魏为什么不说他妻子打电话的事实呢.当时,我的电话和另一同事的电话是一条线,一个号,那位同事的确给我传过几次话,说他妻子来电话,要我接.
魏带的礼物到底是轻是重,值多少钱,我也不知道.我能记得的,有缠丝兔,火腿,火腿肠,薰鸡,薰肉,四川泡菜,四川辣椒,月饼,其他补品等,每次都是四样.这些礼物对我来说,我的确觉得太重.要不然,第二次我为什么要回赠他一盒50-60元的月饼呢.
魏来西安到底要干什么,只有他自己清楚.反正他绝对没有和我讨论过学术问题,也没有讨论过他文章中的问题.他总是说,让我撤回那篇稿件倒是真的.我也根本没有邀请魏到我的实验室去参观.我说老实话,我也不愿意看到魏在学术问题上栽这么大的跟头,是他自己执迷不悟,一再错过时机.
2001年暑假,我在武汉给他打电话,当时通话近20分钟.指出他的实验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他就应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001年,他的治疗黑色素瘤的文章发表以后,我们又通过一次电话,即他说要私了的那一次电话,他就应当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慎之又慎.可他不是这样,继续犯同样的错误.一直到2003年还有同样的错误,我才开始不得不进行这样一个工作.
我觉得,魏于全应当回答一些学术上的实质性的问题比较好,比如,我说的,在黑色素瘤一文中为什么不设对照组,这是研究中检验结论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的最根本的问题,是鉴别科学与伪科学的最根本的试金石.我想魏是应当知道的.可魏在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时,偏偏忘辽这样一个重要原则,试问,身为人师,这样培养学生,能认为是尽到了导师的责任吗.
魏在回答我的提问时,旁征博引,引用大量文献的结果以证明他的结论的正确.但就是不解释他的结果和他的文章中描述的错误和矛盾.在这里,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证.方先生在他的帖子里已经对此有所描述.为了更清楚起见,我干脆把图黏贴下来,和他的描述对照一下,请看魏能否根据其实验得出结论.也请看看魏的回答是否在强词夺理.
【关于图2肿瘤生长曲线提供的资料,不是司老师提到的 “在肿瘤细胞接种后第6~7天以后”, 而是在异种细胞疫苗治疗后的6~7天以后,我们在图2的说明中明确记载了是异种疫苗治疗后的时间而不是肿瘤细胞接种的时间。
故本研究出现抗肿瘤效应也是与司老师提到的初次免疫反应约需一周相吻合的。此外,异种成分进入体内可以激活强烈的非特异免疫如巨噬细胞、gd-T细胞,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见Yi, S., et al.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03; 170: 2750-2758; Rossini, A., et al. Physiological Reviews, 1999;79: 99-129; Fox, A.
, et al.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1; 166:2133-2140 等),在特异免疫如CTL以及抗体出现之前是否这些非特异免疫也产生了较早期抗肿瘤免疫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于本组免疫治疗7周,前后50天以上竟未见一只小鼠死亡,这可能是由于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采用的治疗方案是积极的连续治疗,即每周2次免疫治疗,7周中每周均治疗,中间不间断(方法中已详细说明)。
二是接种的肿瘤细胞数量相对较少(5×10^4)。这与司老师提到的应大于5×10^5不同。三是我们制备的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可能有较持久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实际上,国际上有报道针对B16黑色素瘤抗肿瘤免疫治疗在50天以上不但有80%~100%小鼠存活,而且80%~100%小鼠的肿瘤完全消退,无病状态 (Linardakis, E., et al. Cancer Research,2002; 62: 5495-5504;van Elsas, A.
, et al. J. Exp. Med., 1999; 190: 355-366; Kaplan, JM.
,et al. The Journal of Immunol., 1999;163: 699-707)。而本文的小鼠均有肿瘤,只是肿瘤生长缓慢,还未见肿瘤消退。】这是魏文中的图2,如果真是像魏说的那样是治疗开始后的曲线, 那么问题就不好解释了,在治疗开始时,肿瘤的体积几乎是位于零点上,还不到10立方毫米,这时肿瘤的直径还不到2毫米,只有1个多毫米.
这么大的肿瘤,用手是摸不出来的,更看不出来.
请问,魏又如何去进行测量呢.即这样的动物能否长出肿瘤都无法肯定,怎么能开始治疗呢,又怎么能进行分组呢.对“荷西妮马大伟”同仁对教父的文章的一点意见:我基本上同意教父的意见。世界上有的规律是突破不了的,就象地球绕着太阳转,人民要民主一样,淋巴细胞遇见异种细胞这样的具有多种抗原的结构,虽然不可能对所有具有抗原的分子都能产生抗体,但也是对大部分抗原,甚至是绝大部分抗原要产生抗体的,否则免疫学就没有规律可循了,医生也没有办法看病了,另外一定是关于抗原识别的问题。
荷文“教文在这段的分析没有考虑到抗原在体内的加工过程,抗原进入体内首先被APC细胞的溶脢体降解为8-11个氨基酸的多,再与II类HCM结合, 触发下一步免疫过程. 单纯从化学上分析,仅一个氨基酸的差异,alpha-V-integrin-H(330-364)和alpha-V-integrin-M(330-364)可能没有太大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差异.
但在细胞内的情况会复杂得多,谁也不知道这一个氨基酸的差异是否改变了脢消化的位点,是否与其它蛋白的相互作用发生了改变,丝氨酸可是一个有名的体内化学修饰位点, 颉氨酸就不是了.
单纯用化学的理论来解释生物学现象,至少现在还不到时候.“我只想提醒荷西妮马大伟同事,B细胞和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是不同的,B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是不需要加工为多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