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赵照吉他谱 当你老了 你愿意住进养老院吗?
明天是重阳节,也是第六个中国老人节。截至2017年底,芜湖全市户籍人口387.5万人,60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73万人,占比达18.9%。而随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和占比还会进一步提高,人口老龄化正成为全社会聚焦的话题。
衣不愁,食不愁,最是神州尊白头。当前,芜湖养老机构发展得如何?选择机构(养老院)养老的市民有哪些心声?“准养老一族”又有哪些期盼和担忧?本报记者进行了关注。
态度:你会选择养老院吗
“我是前年,老伴走的那年搬来的。”71岁的徐阿姨,随儿子一家住在伟星城。因大女儿在北京工作生活,小儿子为照顾自己,“命令”她搬过来跟自己住。徐阿姨知道孩子有孝心,但也看得出他和儿媳工作都很忙。“我想着几年后,特别是身体不太好的时候住到养老院去,不给他们添负担!”在她看来,养老院有专业的照料,还有很多年龄相仿的老伙计,生活会更有意思。但她也担心,自己是否能融入新环境,护工的素质能否让自己满意。
家住芜湖县的曹女士退休两年了。“60后”的她和爱人也讨论过未来如何养老。“我们这一代人,基本都只有一个孩子。两个孩子面对四个老人,就算有孝心,‘孝能’也不够。所以我们的宗旨是尽量不麻烦孩子。”曹女士解释道,所谓不麻烦孩子,就是在自己能照顾自己的情况下,选择居家养老。
“现在社保基本都覆盖了,我们退休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老了,亲戚、朋友、邻居之间也能相互照应。”她认为这样可以满足他们更丰富的生活特别是精神需求。
如果真上了年纪,特别是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可以选择一家离孩子住处不远,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去“度过最后时光”。曹女士认为,人到那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持续的专业的护理、精神慰藉,如果儿女探望能方便些就更好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10个芜湖人家庭中,在和孩子一起住、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的选择中,8个家庭选择了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受访者认为,两代人生活方式差距太大,保持距离挺好。但同时,他们也在意养老院的软硬件条件能否真正满足需要。
如他们希望不要拼房间,一个人住最好;他们害怕孤独感,担心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能否很快适应,需要丰富的文娱活动,另外养老院选址要交通便利,子女探望方便;他们害怕身体机能过早退化,希望得到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等。
面对养老这个复杂的话题,住进养老院的市民,又有怎样的心声?在芜湖康达、永太等养老院(机构),记者随机访问了几位老人,并提出了四个问题:为什么选择这里养老?子女多久来探望一次?一天的生活如何安排?有什么愿望或者担忧?
89岁的王成芬老人告诉记者,打动自己的是这里的卫生和环境;自己的子女对这里也很满意,一周会来探望一次;每天,她都会在走廊上晨练,和院内老人聊天,看电视、读报,接受康复推拿;对于养老院的意见,她只提了一点,想多出去转转。
78岁的张毕农因患有帕金森,生活不能自理,老伴也年事已高无法护理自己,他们便一起住进了养老院。如今,子女再也不用担心他们的安全,每周都会来探望一次。每天,老伴都会在院子里散步然后陪他做早操、聊聊天,兴趣来时,再找几个老人打打牌,院子里还会组织画画、剪纸、打保龄球等活动。他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身体,怕给子女增加负担。
机构:从刚性保障到满足多样需求
在芜湖,每五到六个人当中,就有一位老人。当前,芜湖养老机构建设得如何?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初步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00家,床位1.5万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70家(含农村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等),床位1.2万张;社会办养老机构(含公建民营)30家,床位0.3万张。
“目前我市的养老形势是未富先老。所以近年来,我们不断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简化养老机构许可程序,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升级转型,加强机构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相关负责人说,2016年以来,我市共向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发放运营补贴资金530万元,支付重点投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补助30万元。同时,支持了和平医院、南京晚庭、福州金太阳、颐乐堂等养老企业在芜养老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在农村地区,具备条件的敬老院开始转型成为区域性社会福利中心。部分县区敬老院通过社会力量托管后,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得到提高。位于芜湖县六郎镇的永太养老中心就是典型——因为贴合周围居民的养老需求,托管了当地4家农村敬老院,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入住率高达80%以上。
另外,在芜湖,还有公办养老机构增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日常照护、医疗保健、就餐、心理关爱等多方面需求。
养老院的建设管理水平、服务质量高不高,也是芜湖人对未来养老最担心的一点。2017年开始,我市将敬老院消防设施建设列为市级民生工程,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改善了安全运营条件。同年,《芜湖市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出台,专门成立的协调小组正式启动专项行动,促进养老院服务质量水平提升。
“选择养老院养老,是社会的刚性需求。特别是针对失能失智的老人。所以当前阶段,芜湖养老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强化机构功能,满足刚性需求。”民政人士认为,随着50后、60后甚至70后的老去,养老院的建设发展将体现从“保基本“到”重精神“,从单一保障到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转变。
该人士分析,首先社保的全覆盖,未来的老人的经济能力将越来越强。此外,对尽孝观念的扭转以及独生子女的现实压力,老人们选择养老院的意愿将保持增长。这时候,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老人对养老院的需求将体现更加多样化,养老院发展必定要迎合本地的养老市场需求,行业或重新洗牌,专业化的、有特色的、运营能力强的养老机构将成为市场的主角。
另一方面,有芜湖养老业内人士断言,未来,能够渗透进大型小区,小规模的、功能性强的养老机构会很吃香。据调研结果显示,不想住进养老院的群体中,多数人不想脱离熟悉的生活环境。附着在小区的养老机构,在运营上更加灵活,老人的自主空间更大,这些机构的吸引力也更强。
尴尬:朝阳行业遭遇成长烦恼
很显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空巢化、失能化等特征,仅靠政府发展养老事业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养老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但同时,作为朝阳行业的养老服务业,其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烦恼。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相关人士表示,仅从养老院(机构)发展来看,芜湖就至少有三个瓶颈需要冲破。
一是养老床位缺口大,比例不合理。我市大部分养老床位都在农村敬老院,且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少,不能满足经济条件逐渐优越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并影响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发展模式的接受程度。
二是社会化养老行业不成熟,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比如部分养老机构设备不到位,护理员待遇偏低、年龄偏大、专业化程度低等,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
三是政策不够完善,民办养老机构缺乏有效盈利模式,导致生存困难,阻碍了养老服务业发展。各级政府在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由于涉及到有关职能部门的扶持优惠政策不够明确,导致政策落实困难,一定程度增加了社会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性。“这个行业投资大,收益慢,风险高,行业发展、社会观念扭转都需要时间,不能仅限于民政、卫计委等部门的关注与帮助。”
有两个数字似乎更能说明目前芜湖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的现状:一方面全市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不足30张,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入住率不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