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拖垮曹氏集团 曹爽除了投降 或许还能死的更难看些。

2018-08-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某剧热播,不得不承认他是近年来少有的良心历史剧之一. 但这剧仍有一细节和其他剧处理的一样,即高平陵之变时,将曹爽投降的情节草率化,将爽写成了个庸懦无能之辈. 可见正始之变时"曹爽占据优势却投降"的印象已深入人心.曹爽拖垮曹氏集团 曹爽除了投降 或许还能死的更难看些.仿佛这个托孤大臣,大将军比刘禅还要庸弱,还要不会审时度势,还要智障. 这样一个人居然能做到权倾朝野一时,居然还能夺了司马懿的实权,仿佛魏国只有司马是明白人一般. 本着不把历史重要事件里所有人当傻子的精神,我是不信上面这套

最近某剧热播,不得不承认他是近年来少有的良心历史剧之一。 但这剧仍有一细节和其他剧处理的一样,即高平陵之变时,将曹爽投降的情节草率化,将爽写成了个庸懦无能之辈。 可见正始之变时“曹爽占据优势却投降”的印象已深入人心。

曹爽拖垮曹氏集团 曹爽除了投降 或许还能死的更难看些。

仿佛这个托孤大臣,大将军比刘禅还要庸弱,还要不会审时度势,还要智障。 这样一个人居然能做到权倾朝野一时,居然还能夺了司马懿的实权,仿佛魏国只有司马是明白人一般。 本着不把历史重要事件里所有人当傻子的精神,我是不信上面这套理论的。

曹爽拖垮曹氏集团 曹爽除了投降 或许还能死的更难看些。

曹爽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岂有不知政治斗争你死我亡的道理,哪会轻易听信别人“保命”的劝降? 曹爽如果不投降,听从了桓范的建议难下许昌,真的有机会反戈一击掌控大权么? 我们不扯什么人心向背,就单说双方实力问题。

曹爽拖垮曹氏集团 曹爽除了投降 或许还能死的更难看些。

要回答这个疑问,就要把这事儿拆解成两个问题: 第一,也是很多很多很多人忽略的问题,曹爽真的有机会到得了许昌城么? 第二,即便侥幸到了许昌城,曹爽就真的有反击之力么?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曹爽真能到许昌么? 曹爽祭祀的高平陵,今天的位置是河南省汝阳县,离许昌直线距离130KM左右。

如果要避开山川险阻,行路距离大概要翻倍到260KM左右。 普通的骑兵走一走加上吃喝拉撒睡大概要5天时间。 但致命的问题来了。 曹爽这次是带着天子拜谒高平陵,带了天子和天子车架,带了礼仪官,带了太监(常侍),带了保镖(武卫),还有服侍天子吃喝用穿的统共大概就上百人。

春,正月,甲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皆从。——《资治通鉴》

这么一大摊子包袱让他们快速行进到许昌而不被身后的司马懿追上或者堵截,可能么? 有人说,且战且退碰碰运气呢? 拿什么来战呢? 正史明确记载曹爽手里可用的人,不过是临时召集的洛阳郊外几千个屯田的步兵。

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

爽在被切断后路,没有充足补给,没有战马补给的情况下,真的能做到所谓“且战且退”么?

说完曹爽,我们再反观司马懿那边。 这场叛变之所以那么顺利,是因为他拿到了皇太后令,彻底控制住了洛阳禁军。 很多读历史的人都会小瞧这支“超级机动部队”,以为不过是守城的普通兵士罢了。 然而战争时代的禁军,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从一些蛛丝马迹里我们是可以推断出来的。

《张颌传》“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颌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颌,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武卫、虎贲使卫颌。

诸葛亮攻打陈仓,情势危急,明帝派张郃出战时给了他洛阳的禁军三万人。 那可是跟百战名将张郃打过仗的部队呀,可不是什么一般二般的士兵。 另外,从逻辑上来讲,禁军有守卫京师的重任,不可能为了一场局部战役倾巢而出,弃天子于不顾。

所以禁军的总人数肯定大于三万,至少有五六万。 从数量级来讲,司马懿这边控制的武装力量成倍乃至数十倍于曹爽,并且武器,战马精良。 曹爽是当过大将军的人,算算账就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呀。

好的,再来说第二个问题。 即便曹爽幸运,天可怜见,让他有万分之一的机会逃到了许昌,他有机会么? 直觉上来讲许昌好像是个好地方,曹操起家在这里,首次实行军屯,民屯都在这里,像是曹氏大本营。 但你翻翻三国志,魏国后期用兵,为什么几乎看不到从许昌出兵的栗子呢? 这要从魏国的兵力分部说起。 由于魏国的国土面积最大,所以看似实力最大的他,防守问题也最为严重。

因为魏国的国境线最长呀。 对于蜀国来讲,只要守住蜀中向关中的出口,以及东向吴的出口两个节点就行了,还有天险保护。 对于吴国来讲也差不多。 但魏国呢? 首先要在雍凉,长安屯兵,防止蜀国大军侵扰。 然后要在襄阳,南郡附近屯兵,防止吴国军队从荆州直逼洛阳。

接着呢是邓艾主张的,在淮南,淮北屯兵,不仅是守住徐州这样的五省通衢,还要看着吴国的首都建业,防止吴国夺取合肥这样的军事重镇。 这样就完了么? 当时说是三国,可魏国面对的敌人不止两个。

灭了公孙渊以后,东北方向暂时安定了,但是并州,幽州有匈奴作祟,要分兵把守吧? 凉州地区有羌人时长侵袭,也需要屯兵吧? 最最重要的,没在图上标出来的是,拱卫京师的洛阳,要不要一支强大有力的禁军? 对于魏国当时的形势来讲,分兵守住这六个节点已经是很头疼的事情了,哪还有工夫在许昌培养一支闲散的军队? 曹爽即便到了许昌,那里的兵力也不够他自保的呀。

还没等他发布诏令让天下兵马勤王,估计已经城破人亡了。

最后,我们还要做一个不科学的假设。 如果许昌真的有一支隐藏着的,不为人知的,没有记载的充足的兵力,他们会被曹爽驱使么? 要搞清楚这件事,先要明白高平陵之变的本质是什么? 是司马懿为首的高门大族和曹爽为首的曹氏亲贵的矛盾。

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来自哪儿呢? 颍川郡。 他们号称颍川名士,这里出过荀氏,郭嘉,钟氏,徐庶,陈群等名门望族。 颍川郡下辖12县,许县是其县治。 曹操之所以在许昌定都,一方面是因为有粮,一方面就是因为要笼络颍川士族。

曹丕搬离许昌到洛阳,一方面是正统性,一方面因为防守,但很大方面也是为了削弱士族影响力。 许昌是他们的大根据地,士族们在此经营了上百年,根深叶茂,不可撼动,司马懿还在这儿守过城。

曹爽逃去那儿,难道是要给自己添堵么? 曹操在此发家,不代表这里就是曹家的地盘那! 所以呢,曹爽或许智真不及司马,但也想象中那么蠢。 对于做过大将军的他来说,经过精密的计算,投降也好,南下也罢,几乎都可以确定为死路一条。 或许南下能让他死得更壮烈一些,更凄惨一些,更血肉模糊一些。 重大历史的参与者,“很少”有真的庸才。

最后的最后,我想提醒一点,曹爽手中的天子,不是明帝亲生的。手里捏个太后比捏个不知道哪里来的天子有用多了。 理解这一点,对理解司马懿所占据的优势地位非常重要。 另,补充一点。 说司马懿手里只有3000人的,都是看书看一半的,史书上明明确确记载着,发动政变之后,已令太仆接管了禁军。

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

其他一切猜测都是徒劳。 再说了从常识上讲。 你们怎么就站在曹爽这里思考问题,而不是司马懿这里思考问题呢? 司马懿如果控制不了禁军就敢造反,他是这么不谨慎的人么? 送人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