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曹爽 三国高平陵之变事件中比曹爽还坑爹的人是谁
在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并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他身为大将军,手里有皇帝,弟弟随时可以调动中领军别营的兵士,但他却犹豫不决,束手无策,唉声叹气空耗时光,最终向司马懿投降。在这次事件当中,被司马懿称之为智囊的大司农桓范曾给曹爽出主意,但曹爽兄弟却手足无措,坐以待毙,以至于司马懿轻易得手。
当曹爽决定向司马懿缴械后,桓范曾经哭着大骂:“曹子丹那么有能力的一个人,怎么生出你们这帮猪狗一样的犊子!”那意思是曹真一世英名,都被这几个儿子给毁了。
从曹真这方面来说,他就是一个坑爹的主儿。实际上,在这次事件当中,司马懿是拉拢过桓范的,桓范也可以是置身事外的,是他的儿子督促他站在曹爽一边,最终导致身死族灭。所以说,三国最坑爹的主儿就是桓范的这个儿子,比曹爽有过之而无不及。
(桓范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正始十年(249年),魏太傅司马懿趁着曹爽兄弟跟随皇帝曹芳拜谒高平陵之际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部署兵马,关闭了洛阳城门,并奏报皇太后,带兵占领了洛水浮桥。司马懿认为桓范是个明事理之人,就以皇太后的名义让他代理中领军职务,接管曹爽之弟曹羲中领军的军队。
桓范想答应司马懿,儿子劝阻他,以为皇帝在曹爽身边,不如到城南的高平陵,也就是到皇帝身边。桓范犹豫了一会儿,儿子又催促他,桓范决定前去帮助曹真。
桓范准备走,司农衙门的官员都来劝他,桓范不听,还是急忙赶到了洛阳南门平昌门,但城门已经关闭。把守城门的官吏叫司蕃,是桓范举荐的官,桓范叫他过来,谎称有诏书召他出城,骗开了城门。桓范出城后,回头对司蕃说:“司马懿图谋造反,你不如跟着我走。
”司蕃因为是步行跟不上,就避在一旁。司马懿听说了这件事对太尉蒋济说:“智囊(到曹爽那儿)去了。”蒋济说:“桓范的确有智慧,但就像那劣等的马贪恋马槽里的豆子一样,曹爽必不能用。”
(桓范与曹爽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桓范见到曹爽,劝曹爽兄弟带着皇帝到旧都许昌,以皇帝的名义征调天下的军队和司马懿对抗。但曹爽犹豫不决,曹羲又不说话。桓范对曹羲说:“事情已经很明白了,你读了那么多书都用到哪儿去了!今日你们家的门户就要倒了啊!
”可是曹爽兄弟依旧还是都不说话。桓范又对曹羲说:“你所掌管的中领军别营就在附近的阙南,洛阳典农的治所也在城外,你可以随意地召唤调遣他们。这儿到许昌不远,那儿的军需库的物资也足以武装军队;所担心的只是粮食,但恰恰大司农的印章在我身上,我可以签发征调。
”曹羲和他的弟弟仍然默不作声,就这样从初夜呆坐着一直到天亮。曹爽终于做出了决定,把刀扔在地上,对伴从皇帝的臣子们说:“我猜测太傅(司马懿)的意思,也不过是想让我兄弟服从他而已。
其实我也有做得不合适的地方!”于是进去对皇帝说:“陛下写诏书吧,免了臣的官,然后等待皇太后命令。”桓范知道,曹爽自首能够免罪,而自己必定会因为倡导对抗司马懿而被定罪。于是对曹氏兄弟说:“老子今天因为你们兄弟就要被灭族啦!
”曹爽等既被免职,皇帝车驾回宫,桓范也随从。到洛水浮桥北,望见司马懿,桓范下车叩头却没有说话。司马懿叫着桓范的姓说:“桓大夫为什么要这样啊!”皇帝回到宫中,有诏书让桓范官复原职。
桓范到皇宫上奏章谢恩,等待下达任命书。不想司蕃却到官府自首,详细地说了此前桓范出城时所说的话。司马懿非常气愤,说:“诬告他人谋反,按律法应该如何处置?”最终桓范被控以诬告谋反之罪送交廷尉,处死并灭三族。
桓范既然被称之为智囊,说明他是一个有谋略的人,他开始准备站在司马懿一边,也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曹爽的才能,桓范也是应该知道的。曹爽兄弟经常一起出游,桓范对他们说:“你们兄弟总理朝政,掌握禁兵,不适合一道外出,如果有人关闭城门,有谁能够回到城里来?”曹爽说:“有谁敢这样(关闭城门)!
”尽管这样说,有段时间兄弟们还是不再一起出城。可惜这次祭拜高平陵,兄弟俩还是一起出城了。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曹爽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既看不到危机也看不起任何人,这样的人另一面就是外强中干;第二就是不长记性。
桓范对此应该有所认识,但他却经不起儿子的诱导和督促,最终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所谓诱导,就是认为皇帝在曹真手里,胜算面要大于司马懿。
但就像以前汉献帝这个皇帝一样,在别人手里是个废物,在袁绍眼里是个累赘,只有在曹操手里才是一个宝贝。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可惜桓范不知道任何宝物放到曹爽手里都会成为废物,但他经不起儿子的一再催促,最终被儿子所坑。所以说,桓范之子才是最坑爹的人,因为曹爽没有选择,而桓范父子即便是不选择也比这样的选择要好。
有人或许要说,这不是站在司马懿的立场上说话吗?其实,曹爽的所作所为,也已经超出了一个臣子该有的范围,即便是没有司马懿,他也同样是会“候伺神器”,也就是自家篡位当皇帝。因此,曹爽与司马懿之争,本身就没有正义非正义之分,既然如此,无论是怎样选边站队,都是他们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桓范的儿子最坑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