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谦不报名金曲奖 姚谦聊金曲奖:“仿佛是一种惩罚”
彷佛是一种惩罚,从2000年开始我拒绝参加金曲奖。原因是过往许多年来纵然台湾华语流行音乐借着唱片平台而发达,在整个亚洲都到了很好的成绩,顺着商业上的优势把台湾文艺的发展扩散到所有华人地区,却偏偏在台湾内部的金曲奖屡屡败给独立品牌的音乐。
在那时候有种流行就是趋向通俗,金曲奖的结论不能随波逐流。转眼都快二十年了,这些年来当我慢慢隐居置外,静默旁观看着唱片产业的衰退,也客观地看着音乐产业的种种变化,这时也比较能看明白当时心中的在意和当时金曲奖评审们的思维。
时代变了,就在我看到音乐产业似乎有可能转机的时候,决定试着回到音乐产业里,如果对音乐有帮助。我想,我所处的地方和施力点,应该是搭建属于音乐交流的平台,让音乐人或音乐产业单位有一个可以交流的地方。
所以我选择到乐视音乐。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广金曲奖,我希望更多的爱音乐人能理解金曲奖。 在我所知的调查数据里面,台湾以外的华人在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基本上都知道金曲奖,然而随着唱片产业的衰退,金曲奖以实体为主要评审机制延续至今,渐渐的在90后的群众疏远了。
尤其是在大陆,我甚至遇到很多年轻人以为金曲奖是大陆南方某个电台的颁奖项目。幸好,还有许多关注娱乐信息和华语流行音乐的人,长年来还是愿意对金曲奖和广面华语音乐多了一份关心。毕竟金曲奖还是目前大华人区域唯一一个透明、无商业干涉的客观奖项,因此我觉得金曲奖非常值得再让年轻的华人知道它存在的意义。
我试着以现今的工作为平台,可以向他们扩散。换个角度,在研究金曲奖的过程里,回头整理着27届来的资料,点点滴滴的记忆又浮上心头,百味杂陈,觉得对金曲奖还是满满感概与很多的感动。
音乐本来就是一个不能比较的事,音乐就像美术和文学一样,它反映着时代情感与思考,给予阅读者各取所需的养分与共鸣。所有的比较,往往只是表达各方的看法所生的短暂结论。
当年我非常对抗的心情,也在回顾的过程里面得到了释放。在90年代那些年因为唱片公司的包装,而在商业得到好成绩的个者与作品,纵然很难在金曲奖拿到高分数,却也未减至今人们心中对它的情感,没有金曲奖的锦上添花,依然有着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当自己客观看过了也就心平气和了。
近来我自己与一群带路年轻人的朋友一起整理金曲奖的资料,他们惊讶的发现一些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人与作品,好奇着殷正洋是谁?也惊叹着江蕙这样的传奇。
他们也顺着金曲奖线索慢慢挖掘华语音乐许多许多精彩的音乐人,这景象让我忽然想起许多一起为音乐努力过的朋友们,虽然他们从来没有拿过金曲奖。 金曲奖不应该在台湾以外的地方成为历史,即使我曾对它有许多不同意的看法和疑问,但是我却不曾停止的在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