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译本保存记
“1920年时,陈望道早已是‘五四’新文化的激进推动者,为了翻译《宣言》,他回到了家乡浙江义乌。在一间低矮的茅草屋里,陈望道用两条长板凳、一块厚铺板搭起了一张书桌,开始了翻译工作。翻译的艰苦难以想象,除了清苦的生活外,最难的还在于可供翻译的参考资料极少,只能依据日文本并参考英文本进行试译。
1920年4月下旬,《宣言》一书译稿完成,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后,同年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会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
”据曾任中国社科院马列所所长的靳辉明与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李瑞琴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与世界社会主义》一书记载,陈望道译本《宣言》目前至少有11册,分别珍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档案馆等处,“陈望道译本第一版属竖排版,小32开;全书用3号铅字刊印;封面是水红色,中央印有大幅马克思半身坐像。
该书印出后,因发现将书名印错,把《共产党宣言》印成《共党产宣言》,故立即改印,并将水红色改为蓝色。因此现藏8月本实际是两个版本。”其中,一些书就随着次年(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奔向各地。
为了保护好珍藏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根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1926年,在济南工作的共产党员刘雨辉回到家乡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省亲,临别前将一本排版错误的陈望道译本《共产党宣言》,交给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刘良才视为珍宝,经常与支部成员一同研习,还组织农民上夜校,给大家讲书中的道理。
1931年,为保护在广饶身份已暴露的刘良才,上级党组织委派其担任潍县(今山东潍坊)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他将《宣言》首译本托付给刘集村党支部委员刘考文。此时,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已被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笼罩。
1932年,广饶党组织遭到破坏,刘考文被捕。1933年,因叛徒出卖,刘良才在潍县被捕,随后英勇就义。所幸,刘考文在被捕前将首译本交予忠厚低调的党员刘世厚。在随后的岁月里,这本书被仔细包裹着,藏在炕洞中、粮囤下、墙眼里。即便是1945年1月,日寇一次性烧毁刘集村500余间房屋时,首译本也得以幸免。已逃至村外的刘世厚后来又避开敌人视线,返回火场,忍受着烟熏火燎,将塞在屋墙中的首译本安全带出。
1975年,广饶县文物工作者来到刘集村征集革命文物。刘世厚才捐出了珍藏40多年、承载着共产党员理想与信念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也揭开这个鲁北农村学习、传承、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