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平朱德 朱和平:我的爷爷朱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全国政协委员朱和平是一个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电子科技专家,他研究的领域主要是电子技术在军事中的运用。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朱德元帅的孙子。
朱和平的父亲朱琦,是朱德元帅唯一的儿子,身为嫡孙的朱和平,出生刚满8个月就被抱到了爷爷朱德和奶奶康克清的身边,跟着两位老人共同生活了将近40年。但朱和平的经历并非人们想象的享受了“特殊待遇”,而是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普通士兵,渐渐成长为空军少将。很多人都说,这位空军少将眉眼神态都像极了朱德元帅。
跟在爷爷奶奶身边的生活,给朱和平留下深刻记忆,尤其感触最多、理解最深的就是家风的传承。今日推送选文,一起来听朱和平少将讲述爷爷朱德鲜为人知的往事。
我的爷爷朱德
文/朱和平
我们朱家祖祖辈辈是农民,我的爷爷朱德出生在晚清时代。那时朱家已沦为佃农,房子和地已经抵押出去了,全家十几口人住在地主家养牲口房子的阁楼上,只搭了一层隔板。虽然家里非常贫困,但是朱家人忠诚、厚道、勤劳、节俭,做事有非常鲜明的风格。
在朱家的祖屋里,供奉着朱字家训的神龛。最外侧的对联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横批是:“开源节流。”爷爷小时候,他的母亲经常要带着孩子们给这个神龛上香,这条家训,对我们朱家人的影响很大。
朱家祖传下来的家风对爷爷的一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无论是在南征北战浴血疆场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艰苦奋斗建设祖国的和平时期,他的身上总是有一种既坚韧又淡定,既威严又宽厚的气质,使他的战友、部下和人民群众见到他感到亲近,同时又让他的敌人和对手感到敬畏。正如毛主席对爷爷的评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爷爷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有朱家家风对他的影响,但重要的是他参加革命后,有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从而形成了爷爷独特的人格和品德,使他成为德高望重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出生后8个月就被抱到了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的身边。
到1976年7月6日爷爷去世、1992年4月22日奶奶去世,我在两位老人身边生活了近40年。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执着的探索精神,朴素的生活作风,高尚的道德情操,律己的行为规范,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几十年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感悟深刻。我体会,我们朱家的家风是“立德树人,勤俭持家”。有德才有信仰。立德树人,是爷爷的高尚品德给朱家家风注入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时代内涵。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追求。“粗茶淡饭,够吃就行;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这句话是爷爷一生的真实写照,也印证了我家勤俭持家家风的真义。
关于我的爷爷朱德和奶奶康克清,介绍他们的书籍和文艺作品很多,从各个层面和角度,讲述了他们传奇而辉煌的人生故事。我在此,仅仅是从亲人的视角,通过爷爷奶奶给我们传承家风中的点滴故事,衬托出对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南海里的一个大家庭
50年代,我们家里人口较多,但都是孙辈。当时,我就问奶奶,我怎么有那么多哥哥姐姐,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奶奶总是笑而不答。等我稍微长大了一些后,从奶奶的介绍和有关的信件里,我才知道了其中的一些细节:爷爷年轻的时候,全家人节衣缩食,举债供他念书、求学;他参加了革命后,又连累全家人在白色恐怖中备受煎熬,遭受迫害。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没有忘记亲人们支持他求学、走上革命道路的恩情,他想尽自己的能力有所报答。当时,爷爷的一个侄子要回四川老家探亲,爷爷就把他叫到中南海,同他谈了自己的想法,让他回去后与亲族的各家商量商量,每家送一个孩子来。爷爷说:“到北京是来受教育,所以你要告诉家里人,不要挑岁数大的,要挑在学龄左右的。来了从小学学起,一直到大学,争取能培养出几个真正的人才。”
没想到这人回去后,却将亲族中的50多人送到了设在重庆的西南军政委员会,然后要来北京……
中共西南局把这一情况报告给在北京的爷爷后,爷爷非常生气。他说:虽然是新中国了,但国家尚不富裕,老家“哗啦”一下子来这么多人,那将给国家带来多大的负担!于是就给西南局写信:
……率五十二人之多,已到渝,再欲来京,是犯极大错误的行动。他回家时我只允许他带三五个小孩,六岁到十三岁以下的为止。他竟将亲族都带来,浪费公款,又使他们脱离生计来过寄生生活,是十足的封建思想作祟,我请统战部留下几个小孩,以外全部送回仪陇家乡自谋生业。……
就这样,过完春节,爷爷的几个兄弟姊妹的孙子、孙女们,通过四川省委统战部部长程子健的安排,先后被送到北京。他们分别是爷爷大哥朱代历的后代朱和、朱玉珍,爷爷二哥朱代凤的后代朱自明、朱小兰,爷爷三弟朱代均的后代朱春元,以及爷爷的大叔朱世和和小叔朱世禄的后代朱传书、朱俊书等。培养他们的生活费、学费都是由爷爷奶奶从他们的工资收入中开支的。
我家搬到西楼大院后,因为甲楼、乙楼内部都没有厨房,因此,我们家在西楼会议室一侧临时隔出的小餐厅吃饭,在此吃饭的还有刘少奇家、杨尚昆家。因为我家的人口最多,有时一张桌子挤不下,就得坐两张大桌子,上菜要用盆端,热闹的场面,堪为中南海西小灶的壮观一景。
许多生活在中南海的孩子们,一见我们家吃饭时的这个场景,好生羡慕。许多年后,陈毅的女儿陈姗姗还回忆说:“有一次,我看电影去得稍微早了点,看见朱老总一家、刘少奇一家,两家围了两大桌子吃饭。不知为什么,那其乐融融的气氛,那含饴弄孙的亲情,顿时打动了我。后来去西楼看电影,我就故意去得早一点,就想看看那感人的场面。”
北戴河,爷爷叫我面对风浪
我入伍的部队在北戴河,是北京军区直属炮5师35团。当时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三支两军”,我们团大部分部队都在河北迁安县首钢矿区“支工”,我所在的连队在北戴河营区留守。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北京外,爷爷奶奶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就算是北戴河了。在北戴河有一幢楼叫吴家楼,称为“西山第一楼”,这是爷爷带家人来北戴河时住的地方。这幢楼共有三层,是一座木石结构的德式建筑。既舒适实用又美观典雅,在二层的主客厅外,有一个宽大的阳台,可凭栏眺海,碧水蓝天,尽收眼底。楼前楼后都被茂密的森林所包围,风景优美,空气清新。
爷爷的作息时间有严格的规律,除了气候不允许或工作原因外,他始终坚持着上午下一次海,下午下一次海。不下海的时候,爷爷喜欢在别墅一层那宽大的围廊里下棋。棋盘一摆,便围满了观战的人,连邻院的孩子也跑过来。观战者里面没一个守规矩的,这个喊“拱卒”,那个喊“跳马”,还有的嚷嚷“出车”,全都嗷嗷叫着支着,更有甚者,还把手伸到了棋盘上,就差替下棋的人动子了。
可爷爷和他的对手置嘈杂的喊声于不顾,还是静静地按照自己的棋路挪动着棋子。
在北戴河,只有我家的小楼里,才会不断传出这种热闹的欢笑,一下子就同附近毛泽东、刘少奇、陈云等(周恩来住处在国务院部门的区域)院子里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有人把爷爷的爱山和毛泽东的恋水相联系,并套用了一句古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爷爷一生除了喜欢爬山,也十分爱好游泳。他从小就喜欢戏水。在四川仪陇老家屋的门前,就有一个很大的水塘,爷爷幼年的时候,时不时地在那水塘里钻来钻去,捕鱼捞虾什么的。
在以后长期的行军和作战中,爷爷经常游渡江河。爷爷说过:“过去红军、八路军,不光会爬山越岭,也得会游渡江河,打仗时遇到江河游不过去,就会发生危险。”
爷爷认为游泳是锻炼意志的一种好方法,所以,他十分注意培养我们学游泳。在我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就开始教我在北戴河的大海里游泳。记得我第一次下水时,很紧张,死活不敢往水里下,爷爷耐心地说:“大胆些,不要怕,你看爷爷不是已在水里了嘛!来,下来,爷爷扶你!”
1965年夏,爷爷带着我们一群孩子又一次来到北戴河。海湾虽然风浪平静,但对于年近八旬的爷爷来说,下海游泳同样有着诸多不便。可他不甘心在海边漂游,总是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搏击风浪,向远海奋游,不游到防鲨网是不回来的。
有一次,爷爷正准备下海。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陡起,海浪滚滚,气温骤降,眼看一场暴雨即将来临。这时,正在游泳的人们纷纷上岸,准备下海的年轻人也都撤回更衣室。而爷爷却从容地带领我们,迎着风浪游向大海……
随行人员都担心他受不了,就劝阻他:“首长,您年纪这样大,身体又不好,不要游了吧!”
他却笑着说:“正因为年纪大,身体不好,才越需要锻炼。不然,思想上不想动了,人也就趴下了。”
爷爷还说:“大风大浪是锻炼意志的最好场所。风浪不可怕,怕的是畏缩不前。刚下水时冷一点,游一会儿就好了。”
这一次,爷爷硬是坚持游了20分钟,直到雨如瓢泼,这才领着我们上了岸。
在北戴河的那些日子,爷爷每天早晨一起床,先是读书,到了10点钟以后,就带着我们下海游泳……
有一次,我还看见他面对翻腾的大海,用他那浓重的四川口音吟咏道: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爷爷把他早年养成的游泳爱好,一直坚持到了他晚年的最后岁月。
在北戴河5浴场管理人员小屋的墙上,至今仍然挂着一块醒目的小黑板,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1975年8月25日,水温26℃。”这是爷爷最后一次在北戴河游泳那天的水温记录。为了永远纪念他老人家,纪念爷爷89岁高龄还下海游泳的这一天,工作人员一直把这块小黑板照原样挂在那里,昭示后人。
作者简介
朱和平,男,1952年10月出生,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空军少将军衔。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之孙。中国预警与电子战专家,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曾获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三次荣立三等功,撰写多部军事学术专论。在他的参与下,中国军用电子技术,特别是雷达装备、预警机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准。
《政协委员履职风采·朱和平》
朱和平 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7年4月
《政协委员履职风采•朱和平》一书汇总了朱和平委员就任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在人民政协这个平台上建言献策、尽责履职的成果。内容涵盖了提案、会议发言、调研报告、媒体采访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