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卧儿皇帝沙贾汗 儿皇帝石敬瑭和他的干爹靠山契丹

2018-07-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唐朝末年,地方割据严重,各节度使拥兵自重,互相倾轧.公元904年,盘踞河南的割据势力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朱全忠)扶持唐哀帝李柷即位.公元907年,朱温篡权灭唐,正式改元开平,定都于汴(现在的河南开封),国号梁,这个地方割据政权位于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一带,史称后梁.至此,唐朝灭亡,天下正式四分五裂,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莫卧儿皇帝沙贾汗 儿皇帝石敬瑭和他的干爹靠山契丹期间中原地区先后进入了五个短暂更迭的王朝."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这首诗出自<水浒传·

唐朝末年,地方割据严重,各节度使拥兵自重,互相倾轧。公元904年,盘踞河南的割据势力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朱全忠)扶持唐哀帝李柷即位。公元907年,朱温篡权灭唐,正式改元开平,定都于汴(现在的河南开封),国号梁,这个地方割据政权位于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一带,史称后梁。至此,唐朝灭亡,天下正式四分五裂,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莫卧儿皇帝沙贾汗 儿皇帝石敬瑭和他的干爹靠山契丹

期间中原地区先后进入了五个短暂更迭的王朝。“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这首诗出自《水浒传·引言》的诗句生动描述了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交替。五代都是些短命王朝,前后加起来才53年(公元907到公元960年)。

莫卧儿皇帝沙贾汗 儿皇帝石敬瑭和他的干爹靠山契丹

古语云:春秋无义战。其实在五代十国这个血雨腥风、天下大乱的年代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国与国,人与人之间,什么仁义礼智信在强权面前也变得软弱无力了,中原是军阀争霸、边疆是部族整合,各种势力更替变换、交错叠加,改朝换代,遍地天子,随机兴灭。这一阶段,少数民族成了中原舞台上的主角。

儿皇帝的短命王朝

我们今天说的儿皇帝石敬瑭就是后晋(936年-947年)的建立者,他的名气不在于建国立业有多么大功绩,而是在于出卖灵魂和国土来换取自己所追求的权力。

石敬瑭(892年-942年),太原沙陀族人,其父石绍雍(胡名臬捩鸡)曾担任平州、洛州刺史,跟随大军阀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也是沙陀族人)。石敬瑭后来也跟着沙陀李氏继续征战,并为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所器重,后来成了李嗣源的女婿,在李存勖建立后唐过程中屡立战功。

后来李嗣源(明宗)夺取帝位后,石敬瑭担任了河阳节度使,并兼任禁军副使。当时北方契丹经常南下骚扰中原地区,加上石敬瑭与后唐当时的秦王李从荣二人关系不睦,就到了太原,担任北方边军主帅,掌握了山西地区的军政大权。而正是这一步,让石敬瑭有了割据一方的机会。

933年,后唐明宗李嗣源死了之后,几个儿子又开始争夺帝位,结果和石敬瑭关系很差的潞王李从珂夺位成功。不过,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原来姓王,他这帝位得来的名不正言不顺,自然是对石敬瑭处处防范。石敬瑭也不闲着,积极应变,征粮积谷,监视朝中动向。

936年五月,李从珂让石敬瑭移师郓州,他就打算起兵造反,众将不语,而手下桑维翰和刘知远(后汉开国皇帝)是极表赞成。这个时候,割据一方的石敬瑭谋反之意已经是显而易见了,借着沙陀统治集团分裂的机会自己准备伺机而动。

李从珂像

有学界研究资料指出,隋唐以来,寻求勾结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自立者并不在少数,例如,李世民曾和刘文静联合过突厥兵;平定安史之乱,曾借沙陀、回纥等族之兵;李克用曾经与耶律阿保机“握手言欢,结为兄弟”。因此,石敬瑭的这次勾结契丹贵族,不过是地方割据势力的又一次故伎重演。

当时后唐朝内有三股势力都打算与契丹勾联:一是潞王统治集团,在发现石敬瑭有叛逆之心时,打算抢在石敬瑭之前联系契丹人,但被朝中大臣所拒绝;二是赵德钧,此人是后唐卢龙节度使,石敬瑭公开造反时,他也联系契丹人,请求帮助自己称帝,但被拒绝。第三个就是石敬瑭了。

不过,石敬瑭虽然割据太原一方,但终归军事力量有限,为了确保叛立成功,开始谋划勾结契丹贵族。据记载,当时赵德钧的使者也赶到了契丹求见耶律德光(902年―947年,耶律阿保机次子,后来的辽太宗)。石敬瑭身边的大臣桑维翰(899-947年)看透了他的心思,趁机吹风说,契丹之前跟后唐称兄弟,现在离云州、应州近在咫尺,你要是能真心屈节求得帮助(不要脸面地去求助),万一有事情,什么事办不成啊?听得这番话,石敬瑭赶紧草拟和约,据记载,石敬瑭为换取支持,提出了“请以父礼事之,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予之”,其割地进贡,以儿国自居的条件,大大超过了赵德钧赠金帛称兄弟的条件。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使者赵莹(886—951年,担任石敬瑭的掌书记一职)出发后,又命桑维翰再赴契丹。

这桑维翰也是个演技派,丑态百出,演技过人。(正中契丹人下怀,你这么着急,我出兵也有充分的理由了)据记载,他是“跪于帐前,从旦至暮,涕泣争之,契丹乃从之”,而赵德钧的使者则空手而归。

面对迟迟不换防郓州的石敬瑭,李从珂派大将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围剿太原石敬瑭部的前线总指挥),在围困四月之久,眼看城池将破之际,无计可施的石敬瑭派人乞求耶律德光提前出兵。

九月,耶律德光派骑兵五万人,自代州扬武谷南下,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贪生怕死,未敢阻击,契丹骑兵在汾水边击败张敬达部,太原解围。石敬瑭率大小官员跪在太原北门外,迎接耶律德光大军。

同年十一月十二日,耶律德光册立石敬瑭为大晋国皇帝,并脱下衣冠授给了石敬瑭。看书四十五岁的他穿上契丹皇袍,跪在三十四岁的耶律德光脚下,高呼父皇万岁,并将契丹与后晋“父子之邦”关系载入册文,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按照约定,“儿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的土地归上国契丹,每年献帛三十万匹与契丹结盟。

幽云十六州包括今天的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四省市的北部地区,地势险要,原有长城和崇山峻岭阻隔,历来为中原之天然屏障、北大门。十六州丧失后,北方无险可守,契丹骑兵得以长驱南下,给中原政权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直到明朝才得以收复,影响深远。

936年底,在耶律德光的支持下,石敬瑭从太原杀到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传国玉玺和曹太后(李嗣源之妻,石敬瑭的岳母)、刘皇后(李从珂之妻)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灭亡。石敬瑭正式成为了中原皇帝,史称后晋高祖。

虽然石敬瑭占据了中原称帝,但当时很多藩镇并不服从于,面且对于石敬瑭处处对契丹称“儿”的态度,当时“朝野咸以为耻”。在他称帝的七年中,灾荒、战乱中的后晋政权是民不聊生,经济凋敝,石敬瑭横征暴敛也很难喂饱契丹人的胃口。当时,有的想夺他帝位,有的不愿意屈服于契丹,有的直接斥责他这种行径,各地战乱不止。石敬瑭是处于危机四伏的窘境之中,郁郁成疾,942年,这位儿皇帝便一命呜呼了。

他死了之后,其侄子石重贵即位,史称后晋出帝,对耶律德光自称孙皇帝,并未称臣,结果引发契丹不满,发兵进攻,之后请罪未获同意,947年1月11日,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灭亡,石重贵连同石敬瑭的妻子李皇后(950年病死)被掳至契丹,直到974年病死。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背景:石敬瑭的靠山?契丹兴起

教科书上早就讲过,石敬瑭建立后晋之国离不开契丹人的支持。在这里插一段话,简要介绍一下契丹的发展过程。

对于契丹人的起源有匈奴或者鲜卑等多种说法(不属于本文讨论重点,此处不做深究)。唐朝时期,契丹分为为外蕃与内蕃两部分。外蕃契丹以大贺氏联盟为核心,即唐朝羁縻统治下的契丹八部,唐朝时置松漠都督府管理,后依附于突厥汗国建立遥辇氏部落联盟,在突厥被回纥消灭后的百余年间,契丹人一直被回纥所统治,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的状态,外蕃契丹逐渐发展壮大,逐渐摆脱了唐和回纥两大势力的束缚,加紧了对辽东地区的军事渗透,直至完全控制了安东所属辽东地区。

另一部分游离于大贺氏联盟之外的契丹人称之为内蕃契丹,唐政府实行编户齐民,最初在营州附近的辽州安置,后在外蕃契丹叛乱期间,多有迁移,后安置在幽州附近,唐玄宗时期,大量内蕃契丹人得以应召进入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的军队。

后来契丹八部中的迭刺部夷离堇(官职名称)耶律阿保机迅速崛起,907年,成为契丹部落联盟大首领,916年始建年号,国号“契丹”,建都上京。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即位,974年二月,耶律德光在汴京登基,改国号为大辽,辽国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