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弼马温的由来 “弼马温”不止孙悟空当过:中国古代的动物职官

2018-07-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总之,<周礼>的作者无意根据动物的自然属性把动物界整理为原始科学的系统,他(们)的目的是把动物界整合为社会性的动物志,把动物的种种自然行为分门别类,安排到官员的职责范围里.<周礼>对动物界的叙述并不是聚焦在动物或动物行为本身,它只考虑对人发生影响的动物行为.孙悟空弼马温的由来 "弼马温"不止孙悟空当过:中国古代的动物职官文本中有些部分乍看起来像是动物学资料,研究科学史的一些中国学者倾向于把这些部分筛选出来,以证明古代中国已经存在或即将产生对动物的科学研究.照我看

总之,《周礼》的作者无意根据动物的自然属性把动物界整理为原始科学的系统,他(们)的目的是把动物界整合为社会性的动物志,把动物的种种自然行为分门别类,安排到官员的职责范围里。《周礼》对动物界的叙述并不是聚焦在动物或动物行为本身,它只考虑对人发生影响的动物行为。

孙悟空弼马温的由来 “弼马温”不止孙悟空当过:中国古代的动物职官

文本中有些部分乍看起来像是动物学资料,研究科学史的一些中国学者倾向于把这些部分筛选出来,以证明古代中国已经存在或即将产生对动物的科学研究。照我看,这种倾向不能说是合理的。

比如《周礼》有个段落讨论相角的问题,相当详细地分析了牛角的长度、颜色、质地、弹性,很像是生物学的描述。但是从上下文却看不出任何动物学或生物学的旨趣。该段落出自《考工记》,而《考工记》是用来替代《冬官》篇的,目的是指导弓匠妥当使用牛角或鹿角来造弓、饰弓。

孙悟空弼马温的由来 “弼马温”不止孙悟空当过:中国古代的动物职官

这个段落固然表达了生物学知识,但上下文的根本关切却是人的工艺。“梓人”一条也常见征引,用来证明古代中国存在科学的动物分类学。

该条目把动物分为“大兽”和“小虫”两大类,各有若干分支,固然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生物学知识,对这段话的上下文却不该视而不见。文中叙述的是乐器装饰的问题,作者指出装饰乐器的动物有什么自然属性,主要是为了把这些属性与乐器的声音联系起来。还有一个段落认为动物的外貌、行为跟味道有关系,于是把动物相术和对动物行为的观察都纳入烹饪和祭祀的框架:

孙悟空弼马温的由来 “弼马温”不止孙悟空当过:中国古代的动物职官

牛夜鸣则庮。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鸟皫色而沙鸣,貍。豕盲眡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蝼。

和上面提到的例子一样,观察动物、搜集资料在这里也是为人的需要服务,目的是为祭祀仪式和王室宴飨选用美味。

人间政治组织把动物纳入麾下,这种情况从《周礼》看得最明白,战国两汉的其他文献也可以进一步证实这一点。《左传》里有两个故事,说到官名与自然界的联系,还说到任命官员管理动物,由此可见这两种观念可能早在《周礼》对理想制度的描述之前已经存在。

第一个故事说,郯子(约活动于公元前524年)访问鲁国时,解释了他的祖先少皞为什么以鸟名官。他说古代传说中的五帝各订历法,又说五帝的统治分别有云、火、水、龙、凤等祥瑞昭告于世,因此他们用这些祥瑞来制定官名。

鸟名作为标志,是因为少皞即位时有凤鸟出现。接着,郯子列出了少皞治下以鸟为名的官职:掌管历法的,称为凤鸟氏;掌管春分和秋分的,称为玄鸟氏;掌管夏至和冬至的,称为伯赵氏;掌管立春和立夏的,称为青鸟氏;掌管立秋和立冬的,称为丹鸟氏;司徒是祝鸠氏;司马是雎鸠氏;司空是鸤鸠氏;司寇是爽鸠氏;司事是鹘鸠氏。

文中接着说,“五鸠”之官聚集民众,“五雉”之官管理五种工匠,“九扈”之官管理农业的九个方面。

这段话所注意的是动物名与职官的联系。少皞治下的官名由鸟名构成,这件事本身倒是次要的,因为他的前任也都是根据自然界的预兆来命名职官的。关键在于故事透露了一种观念:传说中的圣人是借助自然现象来安排历法和官名的,而历法和官名本是他们赖以统治的基础。

郯子的解释之后,紧接着有一段议论,提到孔子曾向郯子学习“官学”。可见这个故事要强调的是明了官名来源的重要性。同样的观念还见于后来的《抱朴子》,书中也提到了《左传》里关于孔子的这个段落,说他“问郯子以鸟官,官有所不识也”——不是说孔子不懂得鸟,而是说他不能把鸟名与官制联系起来。

孔子不能在某“物”与某“官”之间建立联系,而他想要了解的是鸟名为什么用来为职官命名,又怎样为职官命名。

这里的逻辑是,鸟的行为与官的职责有对应关系。这正是上述《左传》段落的主旨。比如说,爽鸠是凶猛的鹰隼,责在擒拿盗贼。伯赵夏至始鸣,冬至乃止。凤鸟知天时,所以历正之官名为“凤鸟氏”。

这种叙述的背后有个预设,是认为人间的职官与自然界的现象相对应,自然界的预兆是官名的来源,所以,熟练掌握自然界是熟练掌握官制的表现。故事的最后说,少皞的后继者在安排历法时再也不能凭借远来的天瑞,而只能依据人事了。

《左传》的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养龙。据称公元前513年,龙见于晋国国都,于是晋国太史蔡墨详细叙述了古人怎样养龙,国家又怎样使“豢龙氏”和“御龙氏”两支家族为此效劳。故事按时间顺序概述了这两个职官的兴替,说在舜的治下和此后数代,养龙是成功的。

因为一直有龙出现,舜时候负责养龙的官便获赐“豢龙”为氏。到了夏的第十三个统治者孔甲,豢龙氏后继无人。那时天帝赐孔甲两对龙,孔甲不能饲养它们,又不能找到豢龙氏家族的人。

于是,另一个家族的后裔由于曾向豢龙氏学艺,便奉命饲养孔甲的龙,赐氏为“御龙”。这名官员却玩忽职守,把一条神龙的肉作为美味进奉君王,因此再也不能担任该职,也不配称为“御龙”。到此为止,故事是清楚的,意思是孔甲是第一个不能照料神龙的君王。不能养龙,是他不能统治天下的标志。结果,龙也不再现身于君王无德之世。不过接下来的叙述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折。有人问,为什么当今没有龙出现,蔡墨答道:

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

蔡墨接着说古人因此立“五行之官”,并列出了这些职官及其主管的神灵。他指出龙是“水物”,又说由于“水官”已经废弃,龙就再也不能给人活捉。照这个说法,孔甲之所以要为龙的隐没负责,就因为他失于任贤,没能任用养龙的行家。孔甲的过失在于没能把恰当的“官”与恰当的“物”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他不能把料理龙的任务成功地纳入朝政。

这节文字在五行思想的发展史上很重要,因此备受注意。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认为,故事所说的五行各有神灵掌管,是对国家的类比。乐维(Jean Lvi)说这里的官僚体制“象征性地再现了宇宙”。

陆威仪认为少皞鸟官的故事“是个寓言,表示宗教权威转变为凭借仪式和宇宙论进行统治的行政政府”,又说政治化的神灵世界本来以世系为基础,后来转变为以职官为基础,而孔甲的故事就是这个转变的早期例证。从豢龙氏的故事的确可以看出官职世袭制的出现,这个故事还把维持和传承官职的制度投射到了神灵世界。

但我认为故事所表现的人神两界官制相应,受到了过分的强调。照我看,这节文字并不意味着人把自然界简单地看作国家官僚体制的镜子,而是表现了人凭借官僚机构把自然现象和鸟兽精灵都控制起来。

从孔甲的故事可见,成功的统治一定有称职的官吏在料理龙。以此为基础,有一种看法认为卓有成效的官僚体系一旦崩溃,野兽就要接管它的职责;还有一种看法,以为祥瑞动物的出现跟政府的贤明高效分不开。这两个主题将在第五章和第六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