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子女 廖承志的传奇人生
廖承志,惠州市惠城区陈江幸福村人。父亲廖仲恺和母亲何香凝1902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亲密战友。1908年9月25日廖承志出生于日本东京,广东人喜欢称胖乎乎的小男孩为“肥仔”,小承志敦厚壮实,虎头虎脑,父亲的一声“肥仔”,这个昵称就伴随了他的一生。
廖承志在东京的家,实际上是孙中山主持反清、反袁、讨论三民主义的主要聚会场所,所以他从小便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24年,年仅16岁的廖承志回到广州,第一次见到了来家找父亲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以后他又见过几次周恩来,渐渐熟悉起来,虽然他们年龄悬殊,但在一起谈论时政、交换看法时,倒像是“同辈朋友”。
在父亲廖仲恺和周恩来的影响下,廖承志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6月广州“沙基惨案”发生时,走在游行队伍前面的廖承志遭英军开枪射击,打飞了帽子,差点送命。两个月后,近代民主革命家、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右派暗杀,年仅48岁。
父亲被害,加上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大规模被屠杀,腥风血雨使廖家对国民党彻底失望。母亲何香凝辞去了在国民党内的所有职务,开始了隐居作画的生涯。廖承志也毅然退出国民党,决心寻求共产党。
廖承志与其父母和孙中山在日本.
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防止再被谋害,何香凝把他们姐弟俩送到日本。廖承志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并参加了中共东京特别支部领导的学生组织,却因从事革命活动被警察数次拘捕入狱,最后被校方开除后驱逐出境。此时,国内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广州起义被镇压,白色恐怖加剧,斗争形势进一步严峻,然而回国后的廖承志依然义无反顾,于1928年春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年他20岁。当年11月,廖承志被党组织派往德国柏林亨德第二大学学习,第二年任汉堡国际海员俱乐部书记,发动领导中国海员的声援活动和政治运动。
此后廖承志为革命事业四处奔波,与母亲何香凝甚少见面,但也总是千方百计尽一个儿子的孝道。1931年,他与和母亲有了一次短暂的团聚,在那段日子里他每天一早一晚、出门前和回来后,都要先去看看母亲。如果母亲正在作画,他就磨墨、调色、铺纸,向母亲请教画画方法,有时也兴致勃勃地画上几笔。
这奠定了廖承志的绘画基础,使他成为在中共高级干部中少有的以漫画和宣传画鼓舞士气、抨击顽敌的特殊人才。1938年1月11日,廖承志还因自己的多才多艺,与著名教育家、金石国画家经亨颐的女儿经普椿相爱并最终成婚。
廖承志与“保卫同盟”主席宋庆龄等合影
带着手铐走完长征
廖承志一生充满波折。有人统计,平均7天,他就有1天是在坐牢。廖承志命运坎坷,然而在逆境中,他却笑对苦难,什么时候都是潇洒、豁达,幽默、风趣。
1935年,廖承志被推行“左”倾错误的张国焘抓了起来。但由于廖承志是廖仲恺、何香凝的儿子,还会画宣传画,张国焘才暂时没有杀他,押着他参加长征。在被羁押的日子里,廖承志带着手铐和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仍然发挥自己的音乐美术方面的特长,画马克思的像给连队张贴,教干部战士唱《国际歌》,还把自己的口粮分给伤员。周围的同志们以敬仰的眼光看待这位特殊的“犯人”,和他一起走完了万里长征。
廖承志与华侨大学艺术系同学合影.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党中央特派周恩来前来迎接红四方面军北上,碰上了被张国焘押解的廖承志。没想到,这位当年像大哥一样的长辈,在长征途中却成了廖承志的救命恩人。那天晚上,周恩来派通讯员把廖承志叫到司令部,周恩来和其他领导人在座,张国焘也在座,张国焘明知周恩来认识廖承志,却故意问:“你们早就认识吗?”周恩来没有直接回答,佯装声色俱厉地问廖承志:“你认识到错误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周恩来的计策,廖承志就老老实实回答说:“认识了。
”
“认识深刻不深刻?”
“深刻……”
“改不改?”
“改……”廖承志一一回答。
“改了就是好同志!张主席还是欢迎你的。”这样,周恩来将张国焘的嘴给堵了起来,为廖承志的“错误”结了案。不久,在周恩来的努力下,廖承志解除了监禁,恢复了党籍。
九五六年,廖承志和著名归侨爱国人士陈嘉庚等在一起。
成功从重庆渣滓洞获救
1933年3月在上海,廖承志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和陈赓关在一起,因在英租界,提问他的都是英国特务,陈赓给他出主意,叫他设法通知他母亲。廖承志对特务说,跟我走,特务问去哪里,廖承志说,相信我就跟我走,不相信就算了。
特务以为廖承志带他们去抓人,七八个人押着戴了手铐的廖承志上了车,廖承志把特务们带到了母亲家。何香凝看见儿子戴着手铐,便知道出事了。何香凝、柳亚子,甚至宋庆龄等头面人物都出面营救,廖承志终于逃脱了牢笼。
1942年,日军占领香港,廖承志参与领导并具体组织实施了著名的“秘密大营救”,将滞留香港的众多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安全护送到东江等游击区,而他自己却因叛徒告密,于5月在粤北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这段遭遇也让廖承志经受了“九死一生”的考验,1945年他被转到重庆渣滓洞,这是国民党关押要犯的地方,能从那里走出并生还的人,寥寥无几。可廖承志就在这里度过了1年左右的时间,并于1946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与其母亲合影.
去信蒋经国打破两岸坚冰
建国后,廖承志曾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务。此间,他给蒋经国写的那封文采斐然、语重心长的公开信,仿佛是一道分水岭,使两岸关系由原来的彼此对立转为打破坚冰,甚至国共两党重新走向了接近,这是他晚年统战工作中闪光的一笔。
廖承志和邓颖超.
1982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邓颖超,看到蒋经国在台湾发表悼念其父蒋介石的文章,她感到文章中透露出一种“温情”信息,觉得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打通两岸关系,于是建议由副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以私人身份给蒋经国写封信,大家也认为廖承志是写这封信的最佳人选。
廖家与蒋家是世交自不必说,廖承志与蒋经国既是儿时的好友,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过去只是“道不同不相与谋”罢了,而现在不一样了。如果此时廖承志站出来写信,不仅可以展现大陆强大的政治力量,还能以同窗兄弟的口吻对蒋经国进行鼓励和劝慰,此举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认可。
何香凝、廖承志与全家合影.
就这样,一封温润感人的公开信便在1982年7月25日发往台北,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同时将这封信传遍了全世界。这封信的抬头是“经国吾弟”,廖承志在信中同蒋经国话旧,说“幼时同袍,苏京把晤”。
并劝蒋经国“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信中说: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接着又引用了鲁迅的一句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舆论认为,这样一封情文并茂的信,只有廖承志有资格写,也只有他写得出。
廖承志在北京家中欣赏母亲何香凝作画.
据说,当时蒋经国戴着老花镜看完廖信的电文后,表示“来而不往非礼也”,不能沉默,要公开表明强硬的立场,并请出远在美国纽约休养的继母、国民党中常委宋美龄,请她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信。
尽管表面上蒋经国对廖承志的信持抵制态度,但实际上已在考虑台湾与大陆的和合问题了。他曾派密使沈诚三度赶赴北京联络,得到会晤叶剑英、邓颖超、杨尚昆、邓小平等中国高层领导人的机会;特别是大陆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世界投资热潮,蒋经国不得不考虑台湾的利益,于是就有了1986年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包括解除“戒严”、“国会”改造及加快台湾开放步伐等多项重大决策……这种局面的形成应该是大势所趋,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廖承志这位“袍兄”的信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两岸关系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廖承志会见日本友人.
批驳“海外关系有害”论
上世纪60年代,“海外关系”是一个谈虎色变的名词,谁沾上它就有被打入另册的可能。谁沾上“海外关系”,升学、就职,甚至婚姻都要受到影响。可廖承志认为,这个说法没经过分析,是主观主义的东西,是有害的。而且要说“海外关系”,他最严重,美国过去帮蒋介石训练空军打我们的航空队长陈纳德,如果陈纳德看见他,恐怕要叫他舅舅,因为陈纳德的妻子陈香梅是他的外甥女,他在香港的亲戚算起来恐怕有400多人。
一九五二年,廖承志(右)在朝鲜战场,调查美帝国主义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在当时,没有胆没有识,没有很高的政治水平,是没有人敢说这样的话的。但廖承志不止一次地批驳“海外关系有害”的说法,而且还抱着这个“海外关系”进行国际活动和民间沟通,协调和改善各方面关系,特别是中日两国间的交流活动。
由于长时间在日本生活、学习,廖承志不仅熟悉日本的风土人情、社会状况,而且练就了一口地道的日本话,这就使他在日本民间极具亲和力。他以“交朋友”的方式,做了真正的中日“民间大使”,多次亲自接待二战后来华的日本友人,并于1973年率中日友协代表团访问日本,这是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后我国派出的第一个大规模的代表团。
一九八三年六月六曰,廖承志抱病参加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
带病坚持参加中日谈判
1978年10月,再次复出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日本,邓小平特意交待外交部:此次访日,一定要带上廖承志这个“日本通”。出访前,廖承志就有关问题与日方驻华机构进行多轮谈判。廖承志陪同邓小平出席了10月23日两国政府交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的签字仪式,多年的努力终见成果。
邓小平廖承志与日本友人.
当时,年已7旬的廖承志心脏不是很好,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访时,周恩来曾劝他不必参加每次谈判,但他一知道消息,哪怕服过安眠药也要马上爬起,坚持参加完谈判的全过程。
廖承志与家人.
1980年5月廖承志的病情加重,妻子经普椿陪他去美国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廖承志的体重明显下降,但他很乐观,有时一天会见7、8批来自日本和我国台湾、港澳等地的客人,深夜还常常阅读报纸、签署文件。妻子和许多朋友都劝他注意休息,他都一笑了之。他以忘我的精神与病魔整整抗争了3年。
1983年6月6日,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的廖承志从医院赶到人民大会堂,带病出席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他让工作人员用轮椅把他推上主席台,坚持听完政府工作报告。6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廖承志与世长辞……
经普椿:苦心等夫17年,白头相偕愿已足 他们恋爱后,她等了他4年;他们新婚后,她等了他4年;“文革”中,她再次等了他5年;然而他们的婚姻不过才短短50年时间……
经普椿(1917—1997),著名教育家经亨颐之幼女,廖承志之妻,二人育有四男三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日友协理事、宋庆龄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顾问等职。
誓言:宋庆龄送她金项链当结婚礼物
经普椿是的父亲经亨颐,是与廖仲恺、陈树人齐名的国民党左派代表人物。他和何香凝是邻居。那时何香凝已是五十多岁,体弱多病,又是独自一人生活,经亨颐便嘱咐女儿经常去看望何香凝,帮忙料理料理家务。
有阵子,出于安全考虑,廖承志被母亲关在家里。那段时间,他与经普椿在一起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渐渐地两颗年轻的心碰撞在一起了!廖承志和经普椿交往不到4个月的一天,廖承志就接到了要他赶赴中央苏区的通知,临走时,给心上人“阿普”写了一封信,信中,廖承志向爱人深情地诉说道:“如果你真正爱我,请再等我两年!”从此便开始了痴心的等待,而这一等就是4年。
1937年秋天,经普椿收到了潘汉年捎来的廖承志亲笔信,这是爱人写给自己的第一封信。廖承志在信中说自己很快就要去香港,希望她也能去香港,于是她读完信就去找了廖伯母,并以何香凝护士的身份跟着去了香港。
这对分别了四年的的恋人相逢了。廖承志动情地望着杳无音讯的恋人,故意生气地说道:“阿普,你大小姐的架子好大呀!我给你写信拍电报,你却一封也没有回!”“你写了吗?我一封也没收到啊!”经普椿的回答令廖承志自己也感到意外,她突然一拍脑门:“肯定是我哥把信给扣了。
他和我妈一直不同意我们来往,说你是共产党,即使没死在战场上,将来也是被通缉的,嫁了你这样的男人,形同守活寡。”“噢,是这样啊。那经伯伯的意见呢?”廖承志十分孝顺母亲,从不违背老人的意愿,自然也不希望经普椿与她家人闹得太僵。
“父亲一直是支持我的。他说你是革命之后,有志青年,能有你这样的女婿,是经家的光荣。”“太好了!”廖承志情不自禁地将经普椿紧紧地揽在了怀里。
1938年1月11日,30岁的廖承志与21岁的经普椿在香港举行了简朴而又热闹的婚礼。亲朋好友们纷纷前来贺喜,就连一向深居简出的宋庆龄也来了,她不仅给新人送来了两缎精美的丝绸衣料,还亲手给经普椿戴上了一条金项链。婚礼上,廖承志亲手为爱人戴上了一枚晶莹的钻戒。这一戴就是50年。
婚后,他们的感情十分融洽,然而时局却再次让这对恩爱夫妻分离了。1942年5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廖承志在广东被中统特务逮捕。幸好国民党当局慑于种种压力,最终没有对廖承志下毒手,但也一直关着不放。直到国民党第一个军长马法五被八路军俘虏,国民党当局这才同意以互相交换的方式,释放了廖承志。
廖承志出狱后,很思念妻子,可又不知道她在哪里,便在报上刊登了寻人启事:“普:我极念你,在何处?望即告地址,我来看你。”经普椿看到寻人启事后,兼程赶到重庆,廖承志与妻子紧紧地拥在了一起。这一别,又是漫长的四年……
经普椿夫妇与母亲何香凝.
同甘共苦:“文革”时每周探望丈夫
“文革”时,廖承志成了造反派冲击的“靶子”,“廖承志是日本大特务”、“廖承志是双料、三料间谍”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直贴到了廖承志的家门口。周恩来为了保护廖承志,便以写检查为名,让他住进中南海外事办公室,与外界隔离了起来,只有经普椿获准一周探望一次。
丈夫有家不能回,7个儿女又都分散在各地,承受着巨大伤痛的经普椿毅然以瘦弱的双肩挑起了重担。何香凝因为儿子很长时间都不来看望自己,感到很奇怪,便问经普椿:“肥仔(廖承志的乳名)哪里去了?这么久不见她?”经普椿只得搪塞说:“承志工作太忙,无暇回家。
”刚开始何香凝还相信,但一个人再忙也不可能一年半载都没时间探望母亲呀,经普椿只好说廖承志出国了。为了不让婆婆担心,有时她还会喜形于色地赶去告诉婆婆说:“妈妈,肥仔有消息了!有代表团从国外回来,他们在大使馆看到了肥仔!”这话说多了,何香凝虽心存疑虑,但每次也都乐得颤巍巍的,而经普椿的心每次却酸得颤抖抖的……这种夫妻同城却分居两处的生活一过就是整整五年。
1972年,在周恩来的努力下,廖承志恢复了工作,担任了外交部顾问,不久又主持国务院侨办的工作。为了把“文革”耽误的时间弥补回来,廖承志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终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三根血管堵塞了两根,剩下的一根也只通20%。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廖承志还坚持陪同邓小平访问日本,将中日友好关系推进了新阶段。
文革中,经普椿带着子女去探望被“监管”的廖承志.
天伦之乐:邓小平笑廖承志是“妻管严”
为了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更好地工作,廖承志不顾经普椿反对,于1980年赴美国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手术后,经普椿为他的健康担心,因而“管”得更严了。
医生劝他戒烟,他一般不抽了。有时偶尔抽一支,被经普椿发现了,她左手叉着腰,右手指着廖承志“骂”道:“你还敢!”风趣幽默的廖承志只得后退两步,然后举起双手“求饶”,他那滑稽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廖承志从小就爱吃肥肉,要他戒烟并不难,可要他戒肉真就有点难为他了,实在憋不住了,就会来点小“滑头”。有时宴请外宾,经普椿出席作陪,爱开玩笑的廖承志有时指着门口说:“阿普,你看是谁来了?”经普椿刚掉过头去看时,廖承志迅速地夹一块大肥肉塞进嘴里,当经普椿发现自己上当了,用眼睛盯着廖承志时,他当着众人,笑着说:“我刚才没有吃到肥肉吧?”经普椿也无可奈何,却引来客人们的阵阵笑声。
廖承志被妻子管得严,在中共高层都有所闻。有一次,廖承志陪同邓小平接见廖承志的外甥女、陈纳德将军的夫人陈香梅时,邓小平当面开玩笑说:“你的舅舅是妻管严呢!”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经普椿管廖承志管得严,恰是因为爱他爱得深,是为他的健康着想。在经普椿的精心调养下,廖承志的体重明显下降了,可令经普椿感到无能为力的是如何让丈夫多注意休息。
廖承志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更是拼了命地工作,每天都在10个小时以上,常常清晨出门,半夜回家,而且没有星期天。廖承志自己不注意休息,却十分关心妻子的休息。经普椿患有失眠症,需要借助药物才能入睡。只要有空,廖承志就会在妻子吃完药后坐在床前,静静地看着妻子,轻轻地哄着,慢慢地拍着,看着经普椿慢慢进入梦乡。
一天深夜,经普椿夜晚去厕所跌倒在卫生间,廖承志听见声响,急忙赶去,不顾自己70多岁的重病之躯,拼尽全身力气,扶起经普椿,小心翼翼地半背着,一步一喘地将她背回到了床上……
1983年6月10日清晨5时,廖承志因心脏病发作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经普椿肝胆欲裂,万分悲痛。她在回忆文章中写道:“50年的恩爱,半个世纪的坎坷,一起涌现让我饱含热泪。”悲痛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感动,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