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梨花怎么死的 樊梨花的传说故事
樊梨花,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虚构的一位唐初西凉国(西突厥)女将,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樊梨花投降唐朝后和薛仁贵之子薛丁山成亲。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延庆火焰山:高1141米,峰型一般,因其九眼楼和长城结点,才算胜地。火焰山又称火药山,传说唐朝女将樊梨花曾在此制造火药,并大败番将杨凡于掸马峪。至今还有当年樊梨花制作火药的碾盘。
火药山东西线一带,在唐朝时即是边防地区,像‘晾马山’、‘火药山’等都是女将樊梨花留下的遗迹与传说。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呢?根据史料记载,火药的最初问世源于中国道家们的炼丹。
本来道家们练丹不是为了研制火药,而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丹,但意外地发明了火药。到了隋唐时期,封建统治者更加重视炼丹术,致使道教盛行,炼丹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初火药的发明者孙思邈即当时最有名的炼丹家。
四海镇:军事重镇,据说是因有四条河汇集于此而得名。传说樊梨花曾经在此打仗,附近村子的地名也都很有意思。比如第一座敌楼所在的村子就叫一楼,第二座就叫二楼。郭家湾原来叫裹脚湾,是因为在此薛丁山枪挑了樊梨花的裹脚布而得名。
九眼楼筑在火药山之顶,是北京最大的烽火台,3层,每面9个箭窗,九个了望孔连接三道边墙,四海若有警,南山边垣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关。九眼楼的外墙与主楼之间,设有宽1.2米的环形通道,供守城将士来往巡视。由此可见,外墙是九眼楼的第一道防御屏障。九眼楼山势高峻,晴天可望到北京城,故也称望京楼,为长城重要关口之一。现楼内有灶炕、居室遗迹,近处有马场、晾马场、军营(营城)遗迹。
樊梨花点将台:在九眼楼西边,为樊梨花的点将台。九眼楼不仅是万里长城之上规模最大,了望孔作多的敌楼,而且在军事防御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是宣(宣府,今之宣化)、蓟(蓟州,今之北京)、昌(昌平)三个军事重镇接点,是内外长城的交汇处。
如今,展现在眼前的九眼楼,已是很残破了,历史的沧桑让九眼楼以体无完肤,留下的只有对它斑驳的印记。九眼楼长城虽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它的长城第一楼的的雄伟壮观还是令人感到震撼的美!
九眼楼上留下的碑刻有24通之多。作为一座敌楼写下如此多诗文,也是绝无仅有的。古代军事家、诗人如此钟情于一座敌楼,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九眼楼的地位与众不同。中国长城协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九眼楼万里长城第一楼的地位。他们登上了九眼楼十分慨叹地说:"我们走过所有长城,从来没感到如此震撼!"
#拓展知识#
据《神明圣纪》记载:樊元帅俗名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兄长樊龙、樊虎协助镇守。樊梨花自幼随骊山老母习艺,历时八载,道法高强。当艺成下山之际,骊山老母告之约: 将嫁与大唐小将薛丁山协助征西。
唐初西凉国兴兵作乱,进犯边境。唐太宗为宣扬国威,任命薛仁贵为天下都招讨四郡兵马大将军及征太宗遂亲领密旨,由鲁国公程咬金携返长安,令监国殿下李治(太宗驾崩后登基为唐高宗)出兵救西大元帅,同时御前亲征,率兵马三十万直捣西凉,连取三关,后来不幸中计被困于锁阳城待援。殿下李治即任命薛丁山(薛仁贵之子)为二路元帅领兵增援,解锁阳城之危。
后兵至寒江关时,樊梨花遵从师命开关降唐,并与薛丁山结为连理,协助大唐继续平西。于薛仁贵身亡后,继任征西大元帅,终至西凉之乱敉平,因居功厥伟,唐高宗时加封为威宁侯。
樊梨花顾全大局、聪慧勇敢、忠于爱情的艺术形象,经过民间的传说、说唱、小说等不断的再加工、再创作,愈加鲜明、丰满,广为流传,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