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庄园二老祥 探访霍邱“李氏庄园”
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可谓众所周知,如今,他的庄园早已修复并作为当地热门旅游景点。然而,位于我市霍邱县、与刘文彩的庄园等并称为全国“四大地主庄园”的李氏庄园却默默无闻。李氏庄园土地面积居“四大地主庄园”之首,但因为年久失修,早已失去了往日风采。
2008年1月,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专家进驻李氏庄园,考察制订全面维修方案。2010年5月,李氏庄园修复方案被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2013年1月,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由国家投入1000万元,对李氏庄园进行抢救修复。
决意去霍邱李家圩(李氏庄园)之前,记者给市国土资源局的文友韦国华打了个电话。打这个电话不是没来由的,韦国华岳母的父亲与李梦庚是朋友,老人家在很小的时候曾经在李家圩住过一段时间。通过岳母的口述,韦国华现今了解到许多关于李家圩的旧事,为现今日益衰败的庄园忧心忡忡,因为这个情结,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与李梦庚的后人保持着联系,并且,为修复李家圩付出过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
12月18日,记者一行从六安出发,从312国道插入105国道,在众兴集路口与霍邱县文广新局副局长穆志强一行汇合。进入马店境内,再向右转个弯,不一会,面前就出现了一座森然的深宅大院,这即是全国四大地主庄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圩庄园。
庄园南边为双圩河,而记者看到的是其二道圩全景。
李家圩昔日的实力与势力
2008年女作者笔会,记者曾到过此地,也读过一些相关的资料,所以对李家圩的历史较为了解。
李氏庄园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当时占地90亩,房屋430间,为李道南、李亚南、李图南三兄弟所建,4000余家佃户,上千个劳动力历时10年方成。其代表人物李道南于咸丰年间因镇压捻军有功,被授予候补参将,追赐副将。
其曾祖父李永发、祖父李华本、父亲李培才于同治六年被朝廷赐封为武显将军,其子李鸿志被授八品荫生。至民国年间,李氏庄园李仲乐、李梦庚、李松泉三兄弟所经营,其时护圩武装达400兵丁。毕业于安徽政法大学的李梦庚为代表人物,以做地主起家,而后转向实业,其产业遍布全国,他在霍邱9个集镇开设钱庄、当铺、粮行、货栈、烟土站和仓库33处,在上海、南京、天津、大连、青岛、蚌埠等城市建公馆、茶馆、戏院、火柴厂、营造厂等12家,在晋商中持有股份。
凭借经济实力壮大政治势力,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他当选为国民党“国大”代表和安徽省参议员、及霍邱县参议员。
据介绍,李梦庚最鼎盛时期共占有土地20万亩,分布在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六个县,清光绪年间庄园土地挂“双千顷”牌。“马跑百里不吃人家草,人走百里不喝人家水”,这话不为夸张,无论是从土地面积上说,还是就政治势力而言,李氏庄园在其鼎盛时期是全国经济、政治势力最强的地主庄园之一,其经济、政治活动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过皖西人的生活,乃至影响过历史的进程。
全国解放后,经1951年土地改革,经营四世的李氏家族百年庄园被收归国有。曾先后作过仓库、西山林场场部和“五·七”干校等,随着岁月变迁,庄园内很多房屋破损、倒塌,今存完整两院,房屋八十九间青堂瓦舍。
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也是霍邱人,他对故乡李家圩子极为关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建议安徽省对其实施重点保护,1961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下达通知,将李家圩庄园列为省重点文物单位。 70年代初期,省政府又将其设为阶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1年和1985年,李家圩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家投入 1000万元,同年一月动工,对李氏庄园进行抢救修复。
解放以来,李氏庄园一直被当作阶级斗争的活教材,被人为地进行渲染,添加了许多阶级斗争的色彩,在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李氏庄园的种种恶霸行迹的故事。近年来,许多文史学者和文物工作者对李氏的家史和李家圩子的历史进行了重新研究和重新认识,多数人认为,过去对于李氏家族的评价和看法有失公允,应当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予以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
李氏家族以及其最后一代传人李梦庚对于皖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过 一 定贡献、有着积极 意 义的,应当客观地看待这一历史及其历史遗存。
国家文物局支持了上述观点,在公布第 6批国保单位时将这一旧址正式改为李氏庄园。这个改动,不仅意味着对一个历史差误的修正,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崭新的人文精神。
当年李氏庄园的宏阔
近年来,李氏庄园得到更多关注的是其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功用,但更多的原因是其在建筑艺术和考古方面具有的价值。
眼前的李氏庄园已完成了一期“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修复工作,但对照沙盘模型,其现实规模仅可算是管中窥豹。李氏庄园整体呈方形,布局严谨,飞檐翘角,气势宏大,依稀可见当年辉煌的影子。霍邱县文广新局副局长穆志强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李家圩的冰山一角,如再不实施修复,就连眼前的现状都维系不了。
李氏庄园圩东西距离约 250米,南北距离约240米,庄园南方为双圩河,东、西、北三方为内圩河,圩河内壁用石条自水底垒砌,上接围墙,高耸丈余。据管理员介绍,当年四角四座炮楼,对外的每方均有卧、跪、立姿射击孔。
圩内三宅也称东、西、中院,三院的三个头道门楼前为第一道圩河,各设一吊桥,头道门楼屋顶上五脊三兽,正中央铁打的雄鹰,展翅俯冲,呈抓鸡状。明间“吞金”,两扇黑漆大门,西厢房朝南开两个石雕花窗,左右朝北开的矮房为骡、马厩、饲料库、长工房、枪兵舍,空场南北60米、东西210米,为收租和家丁(兵)训练场所。
二道圩前为二道圩河。均修成荷花池,养有寿龟,种有荷花,门楣上描金篆书“天 河仙府 ” ,门 前 沟 坝口两边立有上马石,门砧有雕狮石鼓。二道门楼两边的厢房、耳房,分别作用碾屋、磨房、护圩亲兵房以及族门远亲的住处。
三道门楼左右及院内,按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设置不同功能特点的楼、堂、厅、阁和偏室、耳房、敞棚。并都设有上下书房,供少爷、小姐读书习字和接待文人雅士。以柜房为主的庭院供管家账房先生居住活动。东院三道院内设有戏台、戏楼,养有京剧“庆福班”,专供演出。
四道院内、东西中院都在一条横线上,各院都建有大客楼或大客厅,宫殿式建筑,五脊挑角,垂梁起架,24根立柱上有挂匾,柱有抱匾;院庭开阔,置有花池、花台;西院四道院内建有顶礼膜拜、供奉朝廷圣旨的“圣旨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显得森严肃穆。
最后一排,东、西、中三院都建有正堂楼,是长辈、长者养尊处优的居室。正堂楼两侧建有东西堂楼,是小姐们的闺阁绣房,并配有供丫环使女居住的厢房,还有妾、婢居住的矮室。东院正堂楼左方还建有“钱库”。
李家圩的建筑文化与符号
说起李家圩的建筑风格,穆志强调侃说,徽派建筑应该是霍邱建筑风格才是。
记者不置可否。资料显示,李姓于明朝年间从甘肃迁至霍邱,其庄园建筑风格受山西等北方地区庄园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可以从建筑中的雕刻等细节中反映出来,但又融合了霍邱本地的建筑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积淀深厚、无所不包的文化系统。以农耕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开放精神。这种开放与包容的特征对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李家圩建筑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它不但是工程技术的组合体,也是建筑艺术的综合产物。
整个建筑,高低错落,雕梁画栋。每排房屋有其风格和不同功用,每院落有其不同的规格等级和不同的雕饰。所有房舍驮梁起架,青砖灰瓦。立柱下有石雕磉墩,上有木雕童墩,形状奇异,图案精美。拱撑以房屋出挑深浅而长短不同,有圆柱、扁方、四棱等形状,雕工相当精细,龙、凤、鹿、狮各种奇兽。
扯枋长短不一,人物、鸟兽、花卉、鱼虫等,造型逼真,线条流畅,栩栩如生。门窗各异,月洞门、椭圆门、三方门、花瓶门、圆方窗、扇形窗等等,还有专为接待文人雅士和绅士而建的上下书房,有精美的匾额……所谓“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正是李氏庄园建筑艺术的真实写照。
它们是代表着时代特征和浓郁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载体,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
一堵影壁、一段花墙、一扇门窗,以至一面墀头、一块方砖中,集合了砖瓦、木石的建筑元素,集中了象征福禄寿的“寿文化”、象征丰收的“农耕文化”、象征富裕的“财文化”;象征官运的“仕文化”,构成了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颇富本土特色的造型文化符号,深邃的智慧与犀睿的创造力可见一斑。
省考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部副研究员张辉曾经在接受省媒记者说:文物保护是盛世产业,当国家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群众对文化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拯救文物就十分必要。李家圩是我国现存圩堡群类建筑中规模非常大的,能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说明了其价值非凡。
回程的路上,文友韦国华十分兴奋,李家圩抢救修复目前完成的仅是一期,整体工程预期在2015年全部竣工。他说一定会告诉岳母,政府合理利用,文旅结合,李家圩必然会产生更大的价值!(记者 流冰/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