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龙和刘尚娴的婚姻 喊出“为了胜利 向我开炮!”的“王成”刘世龙远行
让巴金小说中寥寥几句的“王成”站起来
1972年长影厂老片《英雄儿女》复映,让苦于身边文化作品匮乏的观众心中滋生出一股浩荡的英雄气。“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的英雄王成,对几代年轻人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原著《团圆》中,巴金先生突显的是浓厚的父女之情,提及王成就是简单的几句话:“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这经典一幕让多少观众热血伴着热泪汹涌
有着丰富朝鲜战场生活经验的编剧毛烽与导演武兆堤,在精心改编的剧本中,让“王成”有血有肉地站立起来。刘世龙生前回忆,筹拍之初,出演王成的人选并不是他,其中有《冰山上的来客》中饰演三班长的白德彰,他魁梧英俊,可偏偏武兆堤导演看中他这矮个子的演员。
武兆堤力排众议说:“你们不懂,我了解刘世龙,他就是当兵出身,打过仗,自然条件好。他穿军装就不用怎么演,有内在的东西。” 为不负期望,刘世龙专门下到某部连队“当兵”。
当时正是解放军“大比武”的训练时期,参训的战士都是20岁以下的小伙子,刘世龙放下架子,跟新兵一样站岗、跑步、出操、刺杀、投弹、射击,3个月下来,他在精神和体魄上逐渐向王成这个角色靠拢。 刘世龙忆起,在拍摄王成坚守阵地直至牺牲的那场戏时,“阵地”上不包括烟火在内一共布置了108个炸药点。
开拍后,刘世龙刚往阵地里钻,火一下子就烧了过去,灼得他皮肤发烫,浓烟呛得眼泪直流。刘世龙可不敢喊“停”。“那时候的胶片很贵,一喊‘停’就要受损失,我不能喊,要向英雄学习,反正也烧不死自己。”第一遍跑下来,刘世龙的眉毛、鬓发都烧着了,胳膊也烧伤了,他却由此对角色有了切身感受,“当英雄真不容易”。
银幕下的“王成”9岁参军,受张爱萍鼓劲
1939年刘世龙刚刚9岁,就从家乡安徽萧县随父亲、姐姐参加新四军。刘世龙回忆,他先在新四军联合中学“黎明剧团”学习,后调至文工团,先后参加了《锯大缸》《小放牛》《老太太觉悟》等剧目的演出。“父亲刘宗锦是知识分子,在新四军四师教育科写文件,不经常看得到。姐姐在抗大四分校工作。有时部队驻扎一起,一家三口才能见到。”
在《独立大队》中饰演独立大队战士沈阿根
后勤部为给刘世龙几个“小鬼”置办军装很犯愁,到了冬天时,干脆发给他们每人一个大棉袄。老乡们见了他们的样子觉得奇怪,说日本三八大盖枪比你这小兵都高一个准星。“每到一个地方,我们给老百姓唱歌跳舞,学大人讲话,宣传打日本鬼子,四师老首长张爱萍认识我们,常常鼓劲。
遇到危险,有战斗任务,大人们保护我们,首先把我们和后勤划到一起,不直接打仗,吃的东西也总是先照顾我们。” 刘世龙他们平时抢着找担架运送伤员,日军侦察到后,夜间几次紧急行军他们都被紧随。他比划着动作说:“13岁时个子长高了。大同志说,扛扛机枪,看看你们体力怎么样。我们扛着机枪走六七里路,还唱着歌,表示自己很能干,不会掉队。”
刘世龙主演《鸿雁》(长影1960)
刘世龙感慨,在部队生活、成长13年,靠军队培养,吃住穿全在这一支部队里,部队对自己一生影响太大了。“我是1947年入党的,组织观念强,听从领导安排,能吃苦,推崇集体荣誉。” 在10多年军队生活中,刘世龙也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冲锋中,他一次次看到身旁的战友倒下去,一次出去执行任务20多人,回来只剩下3位同志。“在朝鲜战场上,我们16军文工团还牺牲了两位同志。”说完这话,他沉默许久。
在《海上神鹰》中饰演跟着排长潜入国民党军要塞侦察的战士杨兵
到了西南以后,首长让刘世龙去干文艺工作。刘世龙被选送到北京的电影学院,进修表演专业,同在班上的还有好几位从各大军区挑选来、上学带工资的连级干部。在报考电影学院时,他在志愿一栏填的是:“为创作兵的形象而奋斗”。
为拍“向我开炮”,脸灼伤,胳膊烧伤,头发、眉毛烧焦
1963年,从冬到夏,刘世龙随《英雄儿女》剧组从头跟到尾,整整十个月。“外景地在沈阳至丹东的路上,像朝鲜的山形,当地也有朝鲜族。”那个布置成战场的山头原来是个蚕场,树上长满吃树叶的蚕。“山头给‘化了妆’,专门收拾过,特意用炸药炸了一遍,共用了两三吨,然后是挖战壕、修整工事。
最后在山头埋了七八十个爆炸点,用小旗插着做标识,烟火专门有人负责,通电后一摇,‘轰轰’爆炸。”武兆堤导演在拍摄前与刘世龙仔细谈了战场奔跑路线图,让他躲开有标识的爆炸点。当时拍电影,因爆炸失误,出过一些伤亡事故,武导对此颇有几分担忧。
王成手执爆破筒奋身一跃
实拍时,刘世龙端着十几斤重的苏式机枪从火海中穿越过来,干树枝浇上汽油,火势呛人。“当时体力没问题,豁出去干了。苏式机枪好操作,但威力较大,后坐震动厉害,一梭子能打出二十发子弹。爆炸后的小石子蹦到脸上,火苗烧了眉毛,全然顾不上了。
爆炸声把耳朵震得两三天后还耳鸣。由于大家合作默契,虽然爆炸点很多,庆幸没出什么事故。‘向我开炮’那场戏,拍一次就合格了,没拍第二次。”让刘世龙遗憾的是,牺牲那场戏是在外景地拍的,但“霞光万道”的镜头却是内部取景。“有点假了,人工没有自然的好,将就用了,大家都有些后悔。”
拍完打仗戏后,刘世龙一身黑灰,脸上有灼烧的痕迹,头发、眉毛多有烧焦之处,胳膊烧伤,军装烧出几个大洞。他不愿意弄脏剧组的大客车,自愿爬上道具车返回招待所。
《刘三姐》男主角阿牛是刘世龙留下的又一经典形象
刘世龙谈及一点拍摄花絮:银幕上的美国兵,都是由修整工事的战士们扮演的,化妆师把他们的鼻子垫高了,眉毛加粗了。“当年很少请外国人演戏,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拍片时“王成”使用的各种武器,基本上都是长影厂道具仓库里的真枪。
有一回越南电影代表团来长影参观,看到道具仓库名目繁杂的武器,无不感到惊讶。 当时的长影厂党委书记看了《英雄儿女》样片后说,看刘世龙的戏舒服,就像当兵的样子,他一穿上军装,马上就有感觉。而这正符合武兆堤事先对刘世龙的要求:在朝鲜战场上,小个子其貌不扬的战士太多了,你就是要演出真实的兵。 谢晋帮助觅得“王芳”,最后大场面里“王成”参加群演
武兆堤是剧组里最吃重的灵魂人物,工作压力大,身心交瘁,身体一度有些不适。他事后曾悄悄地告诉刘世龙,当时是边拍片子边瞧病。刘世龙还回忆说,饰演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的是电影局老领导田方,一位来自延安的老资格艺术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北影、长影的演员剧团曾经合二为一,田方担任过这个庞大的演员剧团的团长。刘世龙记住一个细节,有一次他在宿舍烧煤气炉子,不慎中了煤气,田方得悉后第一时间赶到家中慰问,买来用品帮助安装,再三叮嘱注意安全。
王芳扮演者刘尚娴的发掘有谢晋导演相助
田方在剧中出演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
剧中,王成的妹妹王芳是军文工团员,武兆堤为找到合适的扮演者费了不少时日,甚至还特意委托谢晋导演,帮忙寻找一个女文工团员。结果谢晋有一次去电影学院,对擦肩而过的女学生刘尚娴留有印象,把线索传来。武兆堤赶去一见,顿时眼前一亮。 刘世龙与刘尚娴第一次见面时,就觉得她的大眼睛有神,一双大辫子摆动着,亲昵地叫刘世龙“哥哥”。
兄妹对手戏
“我比她大11岁,在电影学院她比我晚好多期。她的戏真是不错,形象很好,贴近文工团员,合作很愉快,相处融洽。”兄妹俩河边相遇读家信这场戏,突显了朝鲜战场的硝烟和兄妹间的亲情,两人表演时注重真情流露,排了没几遍,导演就通过了。
有人提出疑问:“这不像兄妹,像是谈恋爱。”刘世龙还记得导演和剧组对此的平和回应:“那样的戏,没什么问题。” 主题歌《英雄赞歌》在拍摄期间就完成,配好了曲目,可以现场播放。“这首歌特别符合导演的理想,拍片时‘王芳’会唱,大家也唱得激情洋溢。
”拍最后志愿军誓师的大场面时,“王成排”的战旗高高飘扬,刘世龙也站在远处的行列中,再一次强烈感受到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拍摄30年后“王成”曾访巴老,9月获“金鸡百花”终身成就奖
1994年12月24日,刘世龙、刘尚娴一同到上海的华东医院,探望重病中的巴金。巴老看见自己笔下的“王成”“王芳”兄妹,双手不停地招呼。刘世龙含着泪花,贴近巴老的耳朵说:“巴老,我是王成。”并学着电影中的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 刘尚娴也说:“我是王芳。”巴老缓缓地说:“《英雄儿女》拍得好,我很喜欢,我看过好几遍。我没有把作品写好,是电影改编得好,导演导得好,你们演得好。”刘世龙还记得巴老补充的两句话:“我只是提供一个故事,电影把它的内容演活了。”
王成牺牲后,王芳含泪在合唱中领唱《英雄赞歌》
聊到《英雄儿女》,刘世龙老人总有说不尽的花絮,譬如拍戏时,厂长觉得大家太辛苦,临时决定把补贴标准提高至一元七角;拍戏过于劳累,大家回到招待所倒头就睡,从来没有过失眠之忧;有经验的林农导演主动把战斗戏剪辑一遍,使其更加流畅…… 刘世龙结婚迟,拍完《英雄儿女》后得了一个胖儿子。
他惋惜姐姐去世过早,没有看到《英雄儿女》;还记得老父亲观影时戏假情真的疼爱:“父亲看电影,看到‘王成’手握爆破筒要往下跳,他突然大喊‘别跳别跳’,后来亲友们当我的面学他焦急的样子。”
刘世龙与印有他经典银幕形象的中国电影百年影星邮票
1964年《英雄儿女》刚拍完,刘世龙第一次在长影内部放映室看的时候,就掉了眼泪。“我觉得王成就是我,能演王成我很欣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突然获准复映《英雄儿女》,历经坎坷的他再度观看后百感交集,恍惚之下,“甚至不觉得是自己演的”。
上小学的儿子也喜欢父亲扮演的“王成”,也因此在同学中赢得一份难得的自豪,“‘王成’对我儿子的成长、气质的熏陶都有很大的作用”。 今年9月18日,“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晚会现场,刘世龙众望所归地获得了本届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不过因身体状况,他未能出席,由儿子刘晓阳代他领奖。刘世龙在写给大会的信中表示:“感谢长春电影制片厂给予我多年的培养,感谢广大电影观众给予我多年的关爱,同时祝老一代电影人保重身体,多多培养新人,希望年轻电影人珍惜所从事的职业,祝中国电影金鸡报晓,百花争艳,再接再厉,再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