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电报 以淮海战役精神激发奋斗姿态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悠)徐州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是淮海战役精神的发源地。12月25日,“淮海战役精神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研讨会在徐州举行,会上,来自全国的党史系统、军队系统、高校系统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对淮海战役精神进行了深刻探讨。淮海战役的历史基础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在当今又有什么现实意义?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对话了部分专家学者。
原工程兵指挥学院政治委员
少将刘华苏
淮海战役被称为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之一,是整个全国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发生的一场意义深远的伟大战役,正如粟裕同志所判断的把主力放在徐州地区,通过淮海战役歼灭了蒋军南线主力之后,我军的作战就会顺利得多,而且对我军渡过长江以后,江南各省战后恢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用毛主席的话讲就是:“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总结概括了淮海战役在全国人民解放战争当中的作用和意义。
然而这场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是千百万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的结果。我的父亲当时是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二旅的政委,他们参加了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作战,但据他们回忆,其中最艰苦、最激烈、伤亡最大的是第一个阶段的徐东阻击战。
徐东阻击战的地形特点是这个地方的地层很薄,都是荒山秃岭,无法构筑工事,敌人的炮弹打过来不仅弹片会对我军造成杀伤,炮弹炸起来的石头片对我军也会构成杀伤,而且在荒山野岭、荒郊野外,后勤部队往往接济不上,我们的战士只好忍饥挨饿地抵御敌人的进攻。
当时国民党军有12万精锐部队、数百辆坦克、20多架飞机,向我军阵地发起了疯狂的、轮番的冲锋,他们是飞机加大炮,我们是小米加步枪,战士们硬生生地用血肉之躯筑起铜墙铁壁,死死地抵挡住了敌人进攻,保证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全胜。
所以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解放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用血肉之躯换来的胜利。今天我们如何怀念淮海战役的英烈们?就是要用他们的精神来回报人民,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江苏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少将刘华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非常有特点的战役,它有几个“最”:我军参战的兵力最少、消灭敌人兵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我军伤亡最大、中央军委指挥的电报最少。这几个“最”充分体现了淮海战役“胸怀全局、敢于担当”的精神。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当中唯一一个由战区指挥员建议发起的战役,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向党中央发电,建议发起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还经历了由“小淮海”发展成为“大淮海”的过程,整个过程都是中央军委毛主席和战区指挥员反复研究当时的情况,及时根据情况变化而调整作出新的部署,从而形成战役决心。
这里面,我觉得最了不起的就是战区指挥员能够站在战争全局的高度,来思考战役提出自己的建议;中央军委毛主席能够从谏如流,及时采纳战区指挥员的意见,共同形成这次宏大战役的决心。我觉得这一点是淮海战役非常突出的特点。
从统帅来讲,毛主席在若干封电报当中都提到,一切由刘陈邓3人临机处置,紧急时不必事事请示。充分体现了中央军委毛主席对前线指挥员的高度信任,也放开了前线指挥员的手脚,让他们及时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作出自己的决断。统帅高度信任战区指挥员,战区指挥员又高度负责,从上下两个方面形成了“胸怀全局、勇于担当”精神。对于做好我们今天正在做的事业也是非常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红色基地所承载的红色资源是党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在进行当前工作和新的事业中非常需要的一种精神支撑,所以很好地挖掘淮海战役精神,就是在很好地传承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为当前正在做的事业提供不竭的强大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