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张弛向牛欣欣告白 央行旗下媒体:央行张弛有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多因素叠加扰动 央行张弛有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赵洋
1月22日,央行开展了11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期品种600亿元、14天期品种400亿元、63天期品种10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5%、2.65%和2.95%。鉴于当日有9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资金净投放200亿元。
这是自1月10重启逆回购以来,央行连续第9个交易日在公开市场进行逆回购操作。在此之前,央行曾连续12个交易日暂停逆回购。
有市场人士表示,本月税期扰动因素已经过去,定向降准将于1月25日起执行,同时,满足春节期间临时流动性需求的“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也将启用,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央行将视市场情况张弛有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维护市场流动性基本平稳。
上周,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力度,以对冲税期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的影响。据统计,1月15日至1月19日,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累计净投放5900亿元,加上中期借贷便利(MLF),上周累计净投放8055亿元,创下自2017年1月中旬以来的最高单周净投放量。
在央行多工具组合“填谷”操作下,市场流动性维持紧平衡。1月22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在相对高位涨跌互现。其中,隔夜Shibor至22日上午11时下跌了6.50个基点,报2.7710%;1个月Shibor小幅上涨0.09个基点,报4.1122%。
从央行上周多渠道释放流动性到22日的小幅净投放,背后是扰动流动性因素的变化。央行在1月12日、16日、17日的公开市场操作公告中均曾表示,“为对冲税期和央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15日的公开市场操作公告更明确表示,“目前处于税期高峰,叠加金融机构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央行逆回购和MLF到期等因素,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降幅较大”。
但自1月18日开始,央行在其公开市场操作公告中不再强调上述扰动因素。
此前,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谈到公开市场操作时,央行曾指出,加强预期管理,在每日常态化开展逆回购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及时向市场阐述银行体系流动性影响因素和央行操作意图,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加强预期管理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的精髓。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演进更加强调透明度和规则性,这本身就是强化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更好地帮助公众形成对未来政策路径的合理预期,并据此作出经济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为对冲以上因素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在考虑商业银行灵活有序使用“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的基础上,1月15日,央行在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的同时,开展了1年期MLF操作3980亿元。
此外,自1月16日起,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再度启用了63天逆回购操作。尽管每天操作量只有100亿元,但16日起连续5个交易日都使用了63天逆回购,还是引发了市场各方关注。
东北证券分析师称,央行再启63天逆回购,且修复息差,意在用以“放长锁短”。该分析师表示,春节将至,市场流动性需求有所增强。央行开始补充流动性,特别是补充长期限资金,此举在补充春节以及跨季流动性的同时,还能兼顾“放长锁短”的目标,预计央行后期仍会进一步补充较长期资金。
随着税期扰动结束,各方开始更多考虑春节前的流动性问题。对此,央行官方微博1月17日发布消息称,2017年9月30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目前,有关金融统计工作正在抓紧进行,预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可于2018年1月25日全面实施。此前央行相关人士曾表示,2018年年初,普惠金融降准措施落地将释放长期流动性3000亿元左右。
对此,中泰证券分析表示,从近期操作来看,央行重拾净投放,延续“削峰填谷”的思路,维护流动性的合理稳定。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流动性波动可能加大,全面、持续性的收紧不太可能出现,这主要是考虑到针对春节前居民大量取现,央行已有了“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此外,定向降准的落地将释放3000亿元左右资金,节前流动性风险将得到有效管控。
另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央行启动63天逆回购操作,宣布建立“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都是延续此前“节前投放、节后回笼”的调控思路,意在加强预调微调和市场沟通,张弛有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中性适度、基本稳定。进一步看,央行前瞻性估测收紧和释放流动性的季节性、临时性因素,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是“削峰填谷”的具体表现,旨在熨平诸多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