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这人厉害在哪里?

2019-03-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汉高祖刘邦在勇略方面,因为有项羽的衬托,难免显得渺小.但把刘邦放到秦末群雄中,刘邦的胆识武功,便是可圈可点.陈胜.吴广.武臣.景驹纷纷被杀,斗争形势不明朗,绝大多数豪雄,都不敢当出头鸟.沛县人民杀县令起事的时候,大家纷纷推举刘邦作为头领,刘邦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希望大家推举贤能人士(如萧何.曹参).显然,秦帝国的暴虐大家都知道,大家怕被株连,都不敢出头.刘邦这人厉害在哪里?"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

汉高祖刘邦在勇略方面,因为有项羽的衬托,难免显得渺小。但把刘邦放到秦末群雄中,刘邦的胆识武功,便是可圈可点。

陈胜、吴广、武臣、景驹纷纷被杀,斗争形势不明朗,绝大多数豪雄,都不敢当出头鸟。

沛县人民杀县令起事的时候,大家纷纷推举刘邦作为头领,刘邦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希望大家推举贤能人士(如萧何、曹参)。显然,秦帝国的暴虐大家都知道,大家怕被株连,都不敢出头。

刘邦这人厉害在哪里?

"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史记·本纪·高祖本纪》

有人说,刘邦是长者,沛县起事,理应他当头领。不尽然。东阳县当时也杀官起事,相聚得两万人,陈婴是长者,深得民心,大家想立他为王,他母亲担心失败被杀,不如归附他人,于是陈婴归附了项梁。刘邦起事后,作战上有胜有负。如果把项羽定义成超一流武将,那刘邦就是一流的。

刘邦这人厉害在哪里?

楚怀王被拥立后,定下先入关中为王的许诺,项羽宋义被派去救巨鹿,刘邦获得了绝佳的政治机遇,独自西取关中。让人不禁发问,其余诸将,去哪了?

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史记·本纪·高祖本纪》

刘邦这人厉害在哪里?

史记这一段,一句道破玄机。刘邦作为一个中年男子,有胆略和项羽一起向秦军叫嚣,在那个举世昏暗懦落的年代,这是何等气魄!

在人心方面,初期的刘邦,根本无法和崛起的项氏家族媲美。项氏作为楚国名将后裔,又把持楚怀王,威望极高,当世的英豪,无不优先归附于他。如果项梁不死,项氏集团很有可能有更大作为。但对军事天才项羽而言,谈政治,论人心?他根本没有兴趣。在军事上,项羽刘邦的差距,就像政治上,刘邦项羽的差距一样,天上地下,极为悬殊。

刘邦在聚拢人才方面,极有优势,『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少年时期的刘邦,生活在战国后期,非常仰慕信陵君的为人,内心激荡着仁义侠气,观秦始皇出游,也有『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恢弘感慨。正是宽厚长者的身份,和仁德重义的性情,让刘邦在秦末群雄中,渐渐脱颖而出。英布、陈平、韩信等当世一流人物,先后背叛项羽,投向了刘邦阵营。这岂是幸运?

二、秦国崩塌,分封诸侯(前207.10-前206.8)

称王条件: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素养,二者必有一

正面案例: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

反面案例:韩王成等小诸侯

1、时代背景

楚怀王派项羽和宋义去救赵王,项羽杀掉宋义后,在巨鹿一战震惊天下,刘邦则是一路西向攻破关中。进关后财物无所取,甚得民心。随后发生了鸿门宴,刘邦险些被杀。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刘邦入蜀后,韩信在项羽手下不得用,投奔而来,经过萧何极力推荐,被封为大将军。

2、刘邦独步绝伦的政治天赋:任用贤才,兼听明断

在群雄并起的第一时期,刘邦在各路诸侯中,有勇略,得人心,于是脱颖而出。在第二阶段,刘邦成为十八路诸侯之一。凭借的是他极为高超的政治素养。这主要体现在:任用贤才和兼听明断。

任用贤才,兼听明断。看似普通,但刘邦,做到了神乎其神。军师张良,一度投身于复兴韩国事业,但韩王无法和沛公相比,韩王在北方一直没能打开局面,后被项羽所杀。相反,在刘邦这里,张良意见屡屡采纳,君臣之交,如鱼得水。

韩信,同样有经天纬地之才,在刘邦授予他大将军军衔之前,韩信未曾实战表现过军事才能,只是萧何极力推荐,一定要封大将军不可。授将之时,樊哙、灌婴等将多有不满,刘邦毫不在意,用人不疑,放手去吧。陈平本来在项羽手下为都尉,项羽暴虐,陈平因一次失败怕被被株连,投奔了汉王,和刘邦相聊甚欢。

刘邦同样任命他为汉军都尉,监督汉军将领。诸将不服,并报告陈平品行不良,贪污受贿。刘邦调查后,知道陈平有谋略,品行是次要,任用不疑。

于是才有后来陈平用计除范增;白马之围,用计脱险;谋士郦食其在刘邦西入秦时有所功劳,之后曾向刘邦进言要分封六国后裔,刘邦正欲照办,张良知道后,借箸代筹,全盘否决了郦食其的谋划。刘邦大骂:臭儒生,差一点坏了老子的大事!但刘邦对人判断是理性的,他并未因此疏远他。而后才有郦食其兵不血刃,说服齐王归附……

如上事例,不一而足。刘邦真可谓千古一流的政治家。

能人有很多,能识人,才会不畏流言,重用对的人;进言有很多,能明断,不被迷惑做出正确决策。如果这样的才华都算平常,那天下真没有豪杰了。

三、楚汉争霸,天下归一(前206.8-前202.12)

称霸条件:军事集团的韬略

正面案例:刘邦集团

反面案例:项羽集团

1、时代背景

刘邦以韩信为将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了三秦。此时的项羽正在忙于平定齐地内乱。刘邦于是率领各路诸侯军56万,攻入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得知,率3万精锐大破刘邦。刘邦西退,建立了荥阳-关中防线,和项羽对峙。

在短期战役中,刘邦屡屡失败,发生了纪信舍身就汉王的事情,也有刘邦逃难弃子女等事情。但是刘邦集团通过拉拢英布、联合彭越、离间范增,渐渐开始扭转战局。更重要的是,韩信在北方节节胜利。攻破赵、魏、燕、齐。项羽于是请和。刘邦听取张良意见,乘胜追击。引发垓下之战,韩信引诱项羽进入包围圈,项羽兵败,乌江自刎。

2、政权集团的文韬武略,成就了大汉百年基业

承上所说,刘邦借助勇略和人心,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军事集团;此外又拥有任用贤才,兼听明断的顶尖政治天赋,得以成为十八路诸侯;而在楚汉争霸较量中,刘邦集团的韬略,胜过了项羽集团。

军事方面,韩信的横空出世,军事上有了足够底气和项羽抗争。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韩信是军事天才,为什么不叛汉独立。一方面是世人普遍认为的情恩情。韩信所言:『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乡利而倍义乎!』这的确是一方面元素。另一方面,韩信部下有刘邦亲信灌婴、曹参等人,韩信如果叛变,是否安全密不透风,还是个问号。此外,韩信在攻破魏、赵和打败项羽之后,都冷不妨地被刘邦夺走了兵符。

第一次是在楚汉荥阳相持阶段,荥阳被项羽攻破,韩信、张耳此时却大胜。刘邦诡称是汉使,进入卧室夺取了兵权。率领这批军队继续和项羽斗争。

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史记·淮阴候列传》

第二次就是垓下之战,因为决战前把军权全权交给了韩信,一旦胜利之后,立刻夺回。《史记》先后用驰和夺两个字,极其形象地写出了背后的政治玄妙。

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作为大将军,居然两次被悄无声息夺取了兵符,韩信就算真想叛变,也难保不会还未起事先被下手。

此外,刘邦集团在军事上,还能吸引英布的归附、彭越的支持。那个时代,一流的武将,彭越、韩信、英布,已归入刘邦集团,项羽军事方面怎能不败。

政治方面,刘邦集团更是完全碾压项羽集团。张良从辅佐西入秦关开始,屡有奇策;萧何更是稳固关中,保障后勤,开国后论功排列第一;此外,陈平的离间计,随何劝降英布不辱使命;董公建议高举义旗攻打彭城;辕生献计做流动战……

在政治方面,可以说,刘邦本人并未有出众的智谋,但他的集团,却是人才辈出。这方面,超过项羽太多太多了。

除去军事和政治上的优势,刘邦个人,亦有招人诟病的『流氓』属性:逃跑路上,抛弃子女;威胁其父,坦然面对;胸膛中箭假装是脚趾头;为骗陈余一同攻打彭城,用假张耳尸体蒙骗……如上鬼魅一般的特性,是为英雄不齿的。

但对于政治家而言,可以说是,值得理解,甚至是必须如此的。

四、君王总论:心性、将道、韬略

我在雄主论:帝王将相之成败 - 兴亡录中写道:雄主特质无外乎三点,心性;将道;韬略。对己,深沉厚重的心性;对人,万人之上的领袖魅力;对物,攻无不克的韬略。这对刘邦来说,正合适不过了。

心性:刘邦的性情是什么?忠厚?狡诈?大度?侠义?深沉厚重,没有性格,才是最好的。刘邦的心性,境界很高。以仁义宽厚为基本,但又不拘泥于仁义,该狠心时当机立断。他有贪图享乐、傲慢待人的性情,但只要一经提醒,立马修正。他是那个时代的长者,胸中能容纳太多大是大非,这方面,他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竞争者。

将道:刘邦的领袖将道,神乎其神。常人往往崇尚项羽式强权凌厉的领袖,这样的人,如朱元璋、努尔哈赤、成吉思汗。但刘邦这类包容大度,识人用人,却不受制于人的领袖魅力,在斗争中更胜过项羽。

韬略:刘邦的个人韬略是中等偏上的,远达不到李世民、朱元璋的水准。所以也会偶然误信谗言,如闭守函谷关(被张良挽救)、册封六国后裔(被张良及时阻止)、深陷白登之围(靠陈平以计脱身)。但刘邦有一个极富韬略的集团,当世英豪都以刘邦为中心,忠心且不得不忠心地打下了汉朝四百年江山。

刘邦的年代,距现在已有两千年之久,或许再过百年,人们还是会指责刘邦鬼魅之态,骂一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刘邦地下如有知,想必还是长者心态,慈眉善目,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