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座城李晗 《一本书一座城》:人文纪录片的城市美学
注重深耕内涵,执着制作精品,《一本书一座城》为“中国蓝”增添一份意义深远的人文情怀。
“城市不是一罐泥土,城市是流淌的河。不论何时你在描写一座城市,都只是你脚站在河流里的那一瞬间……”这是《一本书一座城》的卷首语,似散漫无心的叙述,又深含语言的机锋和古圣先贤的哲思。
浙江卫视的人文城市行走类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宛如一股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吹开了文化之美,成为2015年春天一道暖心的风景。它弥漫开来的书香气一下子提升了观众的嗅觉,闻到了不一样的书香气。
《一本书一座城》将眼光投向全球八座城市,主持人李晗以书为媒,找到了最好的编剧,去探寻城的历史,光阴的故事,居民的生活情态。李晗用行走和讲述的方式让开卷者无法再转移视线。开卷有益成为很多观众对之的共识。
人文美台,以高质量的人文节目提升浙江卫视的荧屏形象和品牌影响力,《一本书一座城》正是对这种美学诉求的一次有益尝试。
文化型主持人领衔最高学历团队
在《一本书一座城》中,除了出镜主持人的身份,李晗还是该片的制片人。这个曾在北京电影学院与伦敦大学求学过的四川姑娘,品咂着她所去过的每一座城市,并以读书的视角来牵引,让观众领略身边再熟悉的城市也是文化集大成者,进而看见一个更多元、更真实的世界。
从《人文深呼吸》到《中华好故事》再到《一本书一座城》,李晗在一段采访中曾剖白过作为制片人的创作态度,“最早想做一档读书节目,但是不想做成书斋文学。由于我在外面念书的关系,也行走过很多大城市,而城市又是文化集大成者,我就觉得要不然拍个城市的片,把读书跟读城结合起来,既是读书,同时也是一个行走类的纪录片”。
无需歇斯底里的呐喊,也捐弃不走心的表达,这是李晗身上的特质。“我并非坚持去做一个文艺的人或者文化的人,只是它刚好符合了我,我又纵容自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于是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以文化作为个人信仰,以近乎偏执的心态去坚守,《一本书一座城》中的人文精神与情怀闪闪发亮。
在综艺节目遍地开花、大牌明星扎堆的电视业生态环境里,许多主持人的身形、样貌、性格在一点点模糊失焦,最终变得千人一面而无从辨识。 主持人李晗工作花絮照
但是,有一类主持人可以称为“文化型”,他们向内向自我做深层次开掘,以更广阔的视域,更锐利的洞察,更质朴的表达呈现出一道道品格独到的节目。
也许他们并不擅长综艺幽默,并不擅长点燃气氛,甚至不擅长掌控观众的节奏,但他们能够带着赤诚之心与人交流、倾听客体的声音,然后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叙述出很好的故事。
这些主持人以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刻的文化涵养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并远远超出了以声音、形象博人眼球的常规主持套路。欲悦人先悦己,他们以此为命题,最终走向大众内心。
《新闻调查》李小萌、《冷暖人生》陈晓楠、《世纪大讲堂》曾子墨、《艾问·后来》艾诚等一长串为观的主持人名字,因为共同的文化性格,为观众所熟记认可,并为中国电视业主持人的发展开拓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同样的,一档出众的节目离不开整个创作团队的合力。《一本书一座城》创作团队可以称为“中国最高学历的纪录片设置团队”。
据悉,节目组有的导演是留美博士,之前曾担任央视纪录片导演,学术才华和创作创作都相当出众。导演并未采用传统的拍摄手法,一直在寻找各种角度,有五个以上的机位在多角度捕捉画面。
由于整部片子以采访为主,素材很细碎,而且大量的英文素材对剪辑师的英文要求也相当高,香港剪辑师梁国恒肩负多重挑战。巴黎制片人艾洛,是一名留法的在读哲学博士,精通五国语言;柏林制片人特雷克更是家学渊源,其父是德国知名社会学家。
《一本书一座城》打开记忆之门
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开创了集体记忆理论。在1925年出版的经典著作《论集体记忆》中,哈布瓦赫就提出,“记忆是一个与他人、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我之所以回忆,正是因为别人刺激、促动、激发了我。他们的记忆帮助了我的记忆,我的记忆借助了他们的记忆。”
对于那些发生在过去的、我们感兴趣的事件,只有从集体记忆的框架中才能重新找到它们的适当位置。而当这些框架变化的时候,相应的记忆变化就会发生。
“讲述城市的故事往往需要一个开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北京故事的开端从皇城变成了胡同”。胡同,作为北京之所以成为大城北京的一道文化符号,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在《一本书一座城》中,李晗娓娓道来了迈克·麦尔笔下的《再见,老北京》。
穿行在北京残存的千百条胡同里,既可以储存记忆,又可以晾晒情感。生于斯长于斯,胡同原住民有着人歌人哭的记忆;“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匆匆行者也滋养了千百种离情别绪。
可是,北京的记忆在哪里安放,生活或者过往期间的我们又如何循着记忆的源头去怀缅,成为一道难解之谜。因为变迁、断裂、覆盖,甚至是摧枯拉朽般的遍地重构,我们迷失在北京这座古老而簇新的城市。 浙江卫视双语主持人李晗
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具有一定时空边界的群体的支持。正是当我们的父母、有朋或者其他什么人向我们提及一些事情时,对之的记忆才会最大限度地涌入我们的脑海。
《一本书一座城》,用一本书的容量,用25分钟的节目中闪回的张张面孔帮我们去找寻。整座城市在升级、更新、换代,北京的老胡同也经历了从籍籍无名的街巷到游客咸集如织的转身。
好在,操着兔儿爷绝活的老先生、惦念着声声鸽哨的四九城儿小丫头、漂洋过海来扎根的老外李喜宝、赶在胡同消失前抢拍的摄影师群体,用他们的生活状态帮我们去追寻胡同的灵魂。
胡同之魂,不单单飘摇在《骆驼祥子》祥子的风雨世界里,不单单倒映在《城南旧事》中小英子清澈的眼眸中,一路行走到今,它还铺展在李晗的浅歌低吟中,记录在《一本书一座城》斑驳的光影世界里。
《再见,老北京》的最后,记录了过往者的原住址和现住址,我们也看到了过往者面向镜头的笑容。难说再见,我们为了前行不得不卸下一些东西,又不断捡起一些东西。
胡同记忆,北京记忆并没有被历史的车轮碾压陨灭,一座城一本书串连起曾经的记忆碎片,让那些被遗忘或者变形的记忆聚合,进而轮廓清晰。
于是,我们从清晰的集体记忆中获得了理解和阐释个人记忆的框架,无论门堂庭前几度花开谢,也无论城市的建筑几经枯荣,在这个框架下,个人的记忆脉络不断、生生不息。 浙江卫视“人文美起来”深耕文化
近年来,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综艺节目给荧屏吹送一股清新之风。在文化的旅途上,观众不再感受到说教的沉闷与苦郁,而是领略寓教于乐的畅快,以及世界各地文明风俗的精致与韵味。
摒弃吹捧明星大咖、制造噱头、烧钱大制作的选择,浙江卫视一直注重深耕节目内涵,执着于精致精品。
《光明日报》曾盛赞《一本书一座城》,追求“特殊的美感”成为浙江卫视衡量节目的新标准,也树立了人文节目新标杆。此外,刚刚收官的《中华好故事》已成功播出两季,曾被《人民日报》称为“电视国学”,引领起社会上的国学热潮。
浙江卫视曾接连推出《西湖》、《人文深呼吸》等人文专题节目,并在业界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品格。2015年在拥有《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十二道锋味》等在综艺大片的同时,推出系列文化大片,也为“中国蓝”增添一份意义深远的人文情怀。
据浙江卫视总编室副主任许继锋介绍,浙江广电集团今年在内容品牌建设上提出了“美丽(立)富强”新目标(新闻立起来,人文美起来,电视剧富起来,综艺强起来)。《一本书一座城》融合中西文化,影像唯美、情感细腻、风格清新,这是对浙江卫视“人文美起来”的一次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