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王宇明 南通民俗专家王宇明谈立秋:南通旧俗“吃西瓜烂猪毛”

2017-10-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文作者王宇明系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南通资深媒体人,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南通市区卷)>.<衣胞之地--我的南通州>.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3个节气.每年的阳历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了黄经135°的时为立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的季节到了.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

本文作者王宇明系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南通资深媒体人,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南通市区卷)》、《衣胞之地——我的南通州》。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3个节气。每年的阳历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了黄经135°的时为立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的季节到了。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所以一直很重视。在宋朝,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同样,古人也把立秋到处暑的15天总结为三种迹象,叫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说的是立秋过后,刮风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到凉爽,这时的风已经和暑天的热风不同了;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南通人把立秋叫“交秋”。老话说“立秋以后分早晚”,意思是说一过了立秋,日里和夜头的温差开始明显了,不过大家还不能大意,还在“伏”里头,要当心“秋老虎”。

照南通的风俗,立秋是要吃西瓜的,还有个

“吃西瓜烂猪毛”的说法。从前科学知识不是太普及的,大家对人的消化功能认识不足,总以为平时吃猪肉,猪皮上头的猪毛、毛根没有法子消化,是粘(南通话念“得”)了在胃和肠壁上,日子一长肠子要塞,就要生病,而立秋这天子吃下去的西瓜能够把猪毛打去了。

这个说法明显没有科学根据,甚至还有点儿滑稽。不过仔细一想,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立秋正好处了在大暑和处暑中间,暑气还不曾褪得尽,日里还是热得没魂。而每逢到换季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吃点儿西瓜驱驱暑湿、泻泻温热、通通大小便,有利于健康;另一方面大夏天已经过了,西瓜也已经快要罢市,如果再不吃,就要开年子再会了。

所以从前的人家总要在立秋之前,预先买几个大西瓜存到家里。

等立秋的这天子,把瓜洗洗灵泛,先用小刀儿在西瓜上头开一个三角形的小口子,要看得见瓜瓤子,转来再灌几调羹的白糖和几滴烧酒进去,还把口封封好,让白糖融化,渗到瓜瓤子里头,等吃过了中饭再切开来大家吃。西瓜切开来是黑籽红瓤,因为加了砂糖,吃起来是又甜又沙。

照以往的风俗,立秋一过,西瓜就要落市,即使有也不值钱了。当然,摆到现在也就没有这个必要了,返季的蔬菜、大棚的西瓜一年到头都有得卖,品种也是五花八门,什伲时候想吃就什伲时候有。

根据民俗学家考证,南通立秋吃西瓜的风习是古代“报秋”旧风俗的传承和演变。古人在立秋这天,是要用楸树叶子剪了各种各样的花式,带在鬓边和胸门口;或平心静气地看着梧桐树落叶;要么就买些新鲜的梨子、枣儿家来吃吃。

当时的南通又不产水果,先人就用西瓜来代替,以表示这天是夏秋交替之日。至于吃西瓜烂猪毛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还不晓得是哪一个发明的,我们也就不管他了。其实,城里人在立秋当日全家围着啃西瓜,就是一种叫“啃秋”风俗。相比之下,农村人的“啃秋”则要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啃秋”,抒发的是一种丰收的喜悦。(南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