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孙晓云 孙晓云: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孙晓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紫金文化奖章”、全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理论专著《书法有法》先后二十多次再版,出版小楷书中华传统德育经典——《老子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岁末年初,书法家们格外忙碌,朋友圈看见孙晓云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化惠民、送福、送春联到基层的公益活动中,往往不忍打搅,但她对公益文化活动总是身体力行。孙晓云说:“人皆有初心,往往发愿于少小年岁。我的初心是三岁开始对书法的热爱。
这要感谢我的母亲、老舅的悉心启蒙和严格要求。幼时每天只要提笔写字,就是我的理想,就是幸福。我插过队、当过兵,后来以书法为事业,半个多世纪,有过困惑,有过探索,我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她一直坚定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获取力量,寻找自我。“初心即本意。人有本心,书法亦然”。
谈到广受欢迎的理论专著《书法有法》,孙晓云曾在一次文艺讲坛上说,“《书法有法》是我1996年到1997年之间一边学习电脑,一边写的书,也是我第一本在电脑上打的文字。当时我有很多困惑,因为时代发展,大家都不太用毛笔了……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文字都不会书写了,毛笔都不知道怎么拿了,又何谈中国的文化呢”。
虽然上世纪90年代孙晓云就开始用电脑写作,但她从未忘记书法之初心,那是一种生长在生命里的文化记忆。
重写新华日报发刊词刷爆朋友圈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记者都经常会在新华艺术馆看见孙晓云和她的书法作品,她前不久专门为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创作的书法长卷再现了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的发刊词,不仅吸引了展厅里的观众流连忘返,更是在微信上刷爆了朋友圈。
为创作此长卷,她重温了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文化艺术机构专门提供的当年新华日报的影印件和相关史料,了解到在当时残酷的历史状况下,日寇的猖狂进攻和国民党的百般阻挠,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以周恩来为董事长的一批共产党人,按照党中央的决定,辗转南京、武汉、重庆,为了创办新华日报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牺牲。
抚今追昔,不忘初心。一千余字的发刊词一气呵成,堪称精品。孙晓云强调“以笔胜口”,“因为我的艺术行当就是书写出来”。
耗时3年抄录“国学经典” 拓展书法功能
孙晓云还默默用近3年时间书写了中华国学德育经典。
去年,孙晓云创作的《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系列丛书之一《孟子》亮相江苏书展。至此,整套《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的“四书”部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已全部出版。加上之前出版的《道德经》,这套由孙晓云耗时3年以近70000个小楷抄录而成的“国学书法读本”,给国学热带来了崭新的阅读品位和视角。
“我花了3年时间,很少逛街,很少在外面吃饭,很少参加无关紧要的活动,一有时间就静下心来做这件事情。”她用坚强的毅力和书写行为,拓展了当前书法的艺术与实用功能。
孙晓云在《不忘初心》一文中介绍:“首先书写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可以说小到家庭伦理,大到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最喜欢、影响最深远、流传最广的书。对维系人类社会秩序,提升人类道德水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它有阅读功能。
小楷是中国科举考试的专用书体,是古人对书写的最基本要求,因为易识,方便作为经典书目阅读。第三,可作为书法欣赏。随手一册带在身边,一举多得,无形中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个过程中,书法就有了实实在在的‘用处’”。“我觉得书法不但要讲艺术性,更要强化它的文化属性,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