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抖音 狮纹青花瓷寄寓古人吉庆祥瑞的美好愿望
在浩繁的中国瓷器装饰纹样中,有一种狮子纹。狮子纹是我国陶瓷文化与狮文化联姻的结晶,在长期的交融与演化过程中积淀了一定的人文内涵和美学特质。狮纹瓷器以绘画为主要装饰形式,先人们利用富有象征、寓意的狮纹图案、造型或符号,表达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吉庆祥瑞、权力威严等诸多生活观念、精神追求和思想内涵,通过陶瓷的载体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来。
明清时期,青花瓷上的狮纹图案是通过象征、隐喻、谐音、比拟、寓意等手法予以表现,诸如追求幸福喜庆、多子多孙、长寿平安、功名利禄、驱邪禳灾以及体现文人的高洁情怀等。狮子纹在碗、杯、盘、盏、瓶、罐、洗、枕、盒、香炉、动物、人物塑像等瓷器上较为常见,成为陶瓷纹饰的主体内容。
人们运用象征和寓意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含蓄地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中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和生活理想,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与劝善、生活与艺术相统一的特点。
在福建石狮市博物馆举办的“丝路狮缘:故宫狮文化珍宝展”,所展出的珍宝中有两件明代狮纹青花瓷器,值得解读。这两件狮纹青花瓷造型别致,绘画生动,寓意吉祥。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介绍,狮子戏球图青花九孔花插(图1)为明正德时期,高13.5、口径16、足径10.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该花插呈鼓式,顶面隆起,开有九孔,圈足。外壁青花装饰。顶面绘海水纹,腹部绘狮子滚绣球图。花插属于陈设用品,用于插花。明正德时期花插瓷器较多,造型有圆球形、梅花形和鼓式等,多以青花装饰。清代继续烧造,但造型略有变化,品种更加丰富,以单色釉品种为主。
狮子戏球图青花三足炉(图2)也为明正德时期,高8.6、口径12.4、底径8.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该炉口微敞,短束颈,鼓腹,腹下部内收,接三个锥形足。足端不施釉,为垫烧部位。炉外壁以青花为饰,每一足的上方绘一只狮子戏球图,间饰云纹。
狮子形态各异,一只为正面狮子,一只为侧面狮子,第三只狮子转头向后看,形象可爱。在明代的御窑瓷器中,狮子戏球图案约出现于明代早中期,成化时期及以后较为流行(图3、图4、图5)。
狮子作为百兽之王,其威武凶猛、优美健壮的体态令人敬畏,继而崇拜。随着时代的演进,狮子以威武吉祥的形象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人们希望用狮子威猛的气势降魔驱邪、护法镇宅,这与佛教中狮子为圣兽的宗旨一致。古人认为狮子不仅可以驱邪纳吉、镇守陵墓,还能预卜洪灾、彰显权贵,所以常用来守卫宫殿村寨、装饰宅门家具,体现出人们祈求平安、显示尊贵的世俗心理。
中国化的狮子文化有近2000年的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与中国各地域的民俗风情、伦理道德、地域文化密切相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脉络。
狮子尽管是域外文化的产物,但历经两千多年的改造与升华,威武雄奇的狮像已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传统文化自信力的标志,体现了不畏邪恶、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到了近代,雄狮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风标,具有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狮子以瑞兽、吉祥物的形象进入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之后,狮子纹饰便被视为祥瑞纹样,吉祥的寓意令人神往。古汉语中“狮”“师”同音通假,旧时常借狮喻师,以示吉祥。因此人们常以狮子图案来祝愿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万事如意。狮子在佛教文化中具有护法护教的身份和辟邪消灾的功能,其图案纹饰亦有镇宅、辟邪、吉利的寓意,备受推崇,由此,“太师少师”之类的纹样就广泛应用于陶瓷装饰中。
我国青花瓷器上的狮纹装饰以象征、寓意性为主要特征,而且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具有一定的审美特质和宗教意味,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文化图腾。可以说,中国化的狮文化和狮纹陶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历程,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人们追求和平尊荣的文化心理。在当今新时代,通过对狮文化熔古烁今的整合与重建,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更能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