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原方 《黄煌经方医话》“真武汤”二则

2019-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8月19日,网上有位网友发帖如下:"我老妈今年73岁,今年7月21日突发脑梗,手脚抽搐.头晕.不能动.当晚送西医院急救做CT确认.--黄教授说身瞤动,振振欲僻地,开的是真武汤原方,炮附子用的是15克.一共吃了两个星期,期间我逐渐把炮附子加到50克,两个星期后血压高压恢复到了120几,头也不晕了,腿脚也有了力气."这位网友对经方的信任让我感到高兴.我查到当时的记录:2012.7.31:头昏晕二十余天,耳鸣,下肢肿,膝痛.制附子15克(先煎30分钟).白术20克.茯苓20克.白芍20克

今年8月19日,网上有位网友发帖如下:“我老妈今年73岁,今年7月21日突发脑梗,手脚抽搐、头晕、不能动。当晚送西医院急救做CT确认。……黄教授说身瞤动,振振欲僻地,开的是真武汤原方,炮附子用的是15克。

一共吃了两个星期,期间我逐渐把炮附子加到50克,两个星期后血压高压恢复到了120几,头也不晕了,腿脚也有了力气。”这位网友对经方的信任让我感到高兴。我查到当时的记录:2012.7.31:头昏晕二十余天,耳鸣,下肢肿,膝痛。制附子15克(先煎30分钟)、白术20克、茯苓20克、白芍20克、生姜五大片。五剂。是真武汤原方。

真武汤原方 《黄煌经方医话》“真武汤”二则

真武汤是《伤寒论》方,是古代水气病的用方,经典的温阳利水方,适用于以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浮肿为特征的疾病。为何可以用来治疗高血压?其奥秘在于经方治病不是针对局部,而是针对整体,血压高低不是古人治病的着眼点,而患者的感觉如何、体质状态如何,才是要密切关注的。

真武汤原方 《黄煌经方医话》“真武汤”二则

比如,《伤寒论》用“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因眩晕和心悸导致全身颤抖,无法站立的患者形象。“振振欲擗地”一症,为真武汤的主要适应症之一,即头晕、心悸、震颤、走路不稳的意思。

真武汤原方 《黄煌经方医话》“真武汤”二则

临床上,有的患者以走路发飘,或头重脚轻来诉说。网友沙丘沙先生也有则用真武汤原方治疗高血压的医案,患者也是位老妇人,诉说“脚下如踏棉,走路如驾云”,很有现场感。

这也可以看做是“振振欲擗地”一证的通俗解释。 可能有人担心真武汤中附子的温阳会不会导致血压升高?其实,高血压未必就是阳旺。阳虚者大有人在。那些适用真武汤的患者,大多面色发黄,或有轻度浮肿貌,而且有时还要下肢浮肿困重,大便也多有不成形。

以上的那位老大妈,就有下肢浮肿以及膝盖疼痛。他服用真武汤后,耳鸣头晕很快消失,附子加量后,血压也非常稳定。所以,治疗高血压,不能限定在平肝熄风的方药上。中医治病,还是要坚持“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当下患者的状况,才是我们下方的目标。(2012/09/06)

为何不见真武汤证

十月在江阴治疗一位老妪,体瘦肤黄,行走蹒跚,述说头晕头昏、右手震颤、手脚欠灵活年余。病情始于老伴去世后,心情抑郁,平时易悲伤掉泪,入夜难眠,怕冷。西医检查无异常。我先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周,无效,依然头晕欲仆。复诊根据真武汤证的“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经典方证,用真武汤原方:制附片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干姜10克,7剂。诸症明显轻减,气色也大大好转。

为何不见真武汤?是思维定势作怪。先前之所以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考虑其精神创伤的诱因以及抑郁倾向,并受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健脑方的影响。因而忽略了其头晕、震颤的突出主诉。头晕震颤是病,而失眠抑郁是体质状态,病在,当先治病,病去方能调体;或者治病病不去,也能调体。这也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为何又见真武汤?是初诊失效后让我重新凝神细察,重新调整思路。常熟名医曹仁伯先生有言:“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兴会”。看病到这种状态,脑子里储存的信息才能迅速调出。看病,不是卖菜,不能不认真细致,因为,每个病人都是一个科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