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心理描写 校长们的“最后一课”

2019-05-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社电 (记者)2018年夏天的毕业季,校园里的师长向毕业生讲述"最后一课",课程里蕴含的大学品格,是社会最稀缺的理想主义"公开课".关键词一:"时代"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李晓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一篇讲话,近来在朋友圈"刷屏".中国怎样才能成为创新型国家?李晓说,"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在座的每一位毕业生同学成为真正的人,即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审美能力.战胜困难能力和有使命感的人

新华社电 (记者)2018年夏天的毕业季,校园里的师长向毕业生讲述“最后一课”,课程里蕴含的大学品格,是社会最稀缺的理想主义“公开课”。

关键词一:“时代”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李晓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一篇讲话,近来在朋友圈“刷屏”。中国怎样才能成为创新型国家?李晓说,“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在座的每一位毕业生同学成为真正的人,即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审美能力、战胜困难能力和有使命感的人,你自己的一生才会幸福,我们这个社会才能不断进步,中华民族才真的有希望。

最后一课心理描写 校长们的“最后一课”

”被这篇致辞打动的网友评价说,“这是关于个体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二:“求真”

“新时代坚守知行合一,意味着要不断学习新学识。”浙江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吴朝晖说,“新学识需要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关联在一起,不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善于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勇于创新学习范式,敢于破除思维定式,在终身学习、全球学习、创新学习中积累人生智慧。”

最后一课心理描写 校长们的“最后一课”

“我希望,北理工带给同学的,是一束洁白的真理之光。”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在毕业典礼上说,“真理之光,可以照亮蒙昧的黑夜,给予我们改造世界的力量。追求真理,要纯粹、要执着,不迷信权威,不投机取巧。”

最后一课心理描写 校长们的“最后一课”

关键词三:“别怕”

“别怕”——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对学子的一个叮嘱主题词。

“‘别怕’意味着荣辱不惊。” 刘伟说,我们要有自信、自美、自我的欣赏、自我的充实,遇到再难的事情都别怕,再困难、竞争再激烈的事情,你看看周围的人他不一定比你强,别怕。再难的困难,你想想我们走过多少路,解决了多少问题,今天这点困难算什么呢?别怕。

“顺境要善待他人、逆境要善待自己”则是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的毕业致辞主题。他援引《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叮嘱学子们,“人的一生总是有起有落、有喜有悲、有顺有逆”,“当一个人身处逆境、遇到挫折,处境比较艰难时,那他本身就已经很不走运了,就更需要善待自己,不要成天陷于自责、自我菲薄之中,更需要乐观一些、豁达一些、看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