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骂沈从文 刘文典“瞧不起”沈从文:沈从文算什么教授!
1928年,一个只有小学毕业资历的年轻人登上了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台。
他由徐志摩介绍而来,经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同意而被聘为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尽管这个年轻人之前已经写出了《一个天才的通信》、《呆官日记》等享誉一时的文学作品,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走进高等学府的大门,内心的忐忑可想而知。在上课之前,他做了认真的准备,材料厚厚一摞,估计能够讲一两个小时了。就这样,他低着头,走上了讲台:
他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无数条期待的目光,正以自己为焦点汇聚,形成一股强大而灼热的力量,将他要说的第一句话堵在嗓子眼里。同时,脑子里“嗡”的一声炸裂,原先想好的话语一下子都飞迸开去,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上课前,他自以为成竹在胸,既未带教案,也没带任何教材。这一来,他感到浮游在虚空中,失去了任何可供攀援的依凭。
一分钟过去了,他未能发出声来;五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1
后来,这个年轻人终于鼓足勇气开始讲课了。不料因过于紧张,原来计划在一个多小时内讲完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只花了十多分钟就全部讲解结束了,接下来又是无话可说。
年轻人再次陷入窘迫。无奈之下,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这则“新闻”很快就被演绎成不同的版本,漫天飞舞。人们都在纷纷打听这个敢于登上中国公学讲台,却出尽洋相的“小学毕业生”姓甚名谁。没费什么工夫就查清了他的全部档案:沈从文,湘西凤凰人,十四岁高小毕业后入伍,二十岁左右开始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坛小有名气。
在那个重视真才实学的年代,沈从文的第一次亮相被很多旁观者毫不犹豫地打了个“零分”。尽管沈从文后来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作家,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有人写文章评价他是“一个空虚的作者”。一些评论甚至认为,沈从文的一生,无论是在声名显赫时期,还是在孤独落寞阶段,骨子里始终透显着浓浓的“自卑情结”。
这显然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他的评价。“瞧不起”沈从文的代表人物,就是刘文典。1942年上半年,刘文典、沈从文、朱自清、王力、罗庸等人曾先后接受国文学会的邀请,担任“中国文学十二讲”的讲师,举办学术讲座。但这似乎并没有“澄清”关于刘文典“鄙视”沈从文的传闻。
相反,刘文典“瞧不起”沈从文的传闻被人推演成无数个版本,四处传播。其中,最经典的不外乎以下两个版本:
其一是“教授职称事件”。
沈从文1939年到西南联大任副教授,仍然讲授“习作”等课程。到了1943年,西南联大讨论聘请沈从文“为本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月薪叁百陆拾元” 。这个教授薪水并不高,刘文典1942年在西南联大所拿的薪水是每月四百七十元。即便如此,在举手表决时,刘文典仍然拒绝为沈从文“抬轿”,并坚定地发言表示反对:“沈从文算什么教授!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而沈从文只该拿四块钱!”
他甚至还说,“如果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岂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吗!”
其二是“跑警报事件”。
30年代末、40年代初,日军敌机频频侵扰昆明,警报一响,天下大乱,大家自顾抱头鼠窜,争相奔往可以隐蔽的地方。有一次,又遇警报声起,正在上课的刘文典想都没想,收起教具就带着学生冲出了教室。
跑着跑着,他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原来那时候他最为钦佩的陈寅恪教授因为营养不良,视力严重下降。刘文典生怕陈教授忙乱中有个三长两短,赶紧带着几个学生,在人群中找到正茫然不知去处的陈寅恪,架起他就往安全的地方跑去,边跑边喊:“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