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排毒时间是什么时候 需要注意什么
肠道的健康有助于身体的排泄,如果肠道异常的话,大便就不能顺利排出,从而产生更多的毒素,建议大家此时应注意在吃早餐之前先喝点水,帮助润肠排便,然后过半小时后再吃早餐,千万不能够长期不吃早餐,以免会不利于肠胃健康。
排便的时间一般建议选择早晨,因为凌晨五点到七点是排便的最佳时间,能够将前一天所积累的毒素及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并且还有助于新一天的身体轻松,如果排便困难的话,也可以补充一些酵素,注意纠正自己的饮食及排便习惯,存在肠道隐患的朋友要及时治疗。
肺部每天都会承载着呼吸的压力,而现在的空气质量下降含有的有害物质也会越来越多,因此肺部的排毒也是不容大家忽视的,其中凌晨三点到五点是肺部排毒的关键,建议大家应该保证休息,平时可以多吃点清肺的食物,例如梨、银耳、莲子等。
五脏排毒时间是什么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肝脏排毒的话,一定要进入深度睡眠的状态,不能长时间熬夜,另外还要注意多吃点叶绿素丰富的蔬菜,能够帮助肝脏排毒,另外凌晨1点以后就会进入胆的排毒,能够帮助肝胆的正常代谢。
晨间:6~7点
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一日之计在于晨。”根据现今社会普遍晚睡的特点,早起应以6到7点为宜。起床不可过急,许多人起床后马上匆忙穿衣,狼吞虎咽地吃早餐,背上工作包就去挤公交、地铁。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身体机能的紊乱,甚至诱发各种疾病。因为夜间身体处于休息状态,各大机能平缓运行,早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容易让身体无法适应。
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39保健编辑建议大家,可以在晨间起床后赖一会儿床,然后再逐渐加快节奏。早晨特别要注意“吐故纳新”,即是早晨起床后应先去大小便;其次是打开窗户换气;然后再饮一杯白开水或淡盐水清清肠胃。早晨一定要吃,并且尽量吃得营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精力充沛,完成早晨繁重的工作或学习任务。
午间:12~13点
午间第一要点是吃饭,尽量吃得丰盛、齐全一点。肉类、鱼、蔬菜、鸡蛋都是好的选择。其次,午间不要再劳心劳神,应抽出时间进行午睡。即使时间不够,打个盹儿也是可以的。有学者指出,午间13点左右如果身体处于休眠状态,不但可以维系健康、消除疲劳,还有利于下午和晚间的工作、学习。
晚间7~8点
早晨养生很重要,但晚间养生反而是一天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重视。晚餐除了要荤素搭配合理外,进餐时尽量保持轻松愉快。饭后不要总是坐在家里看电视,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后出去散散步、听听音乐、跳跳广场舞……熬夜伤身大家都知道,最好的就寝时间应是晚上11点。因为子时过后,身体的五脏六腑需要协调生命活动,促进新陈代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隔天您又能神采奕奕、充满力量地去工作、学习。
关于生命周期,《黄帝内经》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以10岁为周期;一种是以7岁(女)和8岁(男)为周期。前者是从五脏六腑气血的盛衰来观察人的生命周期;后者是从肾气和天癸(维持性机能的物质)的盛衰来观察。
10岁时:五脏(心肝脾肺肾)之气已经稳定了。血气、血脉都畅通了,气血也流动了,流动之气主要活动在人体下部,所以10岁小孩子喜欢“走”。这个“走”不是现代汉语中“走”的意思,而是小跑。
20岁时;是人生第二个阶段,血气开始强盛,肌肉开始长得结实了,这个阶段的人“好趋”。“趋”是快步走的意思,要比小跑慢一些。
30岁时:五脏之气更稳定,肌肉更坚固,血脉也盛满了,所以“好步”,就是喜欢行走,比“好趋”又慢了一些。
40岁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强盛到了极点,随即开始衰落,但主要表现在外在,比如,皮肤日渐疏松,面部光泽慢慢减退,头发也变得斑白。虽然这个阶段走路还比较平稳,没到摇晃的地步,但已经“好坐”,不喜欢走动了。
50岁时:肝气开始衰落,人就表现出容易疲倦、头晕目涩、两胁不适、脉弱无力等症状。由于“肝胆相照”,胆汁分泌物也慢慢减少;“肝开窍于目”,眼睛开始看不清楚。养肝最好多吃青色、酸味食品;常吃蒿子秆,能疏肝利胆。
60岁时:心开始衰落,血气也逐渐松懈、外散,血气不足人就变得“好卧”。这一阶段,还容易心慌气短、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心烦口干等。养心可以采用一些食疗的办法。茯神15克、桂圆肉10克、冰糖适量泡水饮,适用于心阴虚导致的心神不宁。人参5~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炖乌鸡,可缓解心气阴两虚所致的脉弱无力。
70岁时:脾气变得虚弱,皮肤开始枯萎。脾弱的症状有:食少腹胀、四肢无力、大便浠溏、舌淡苔白、脉沉而弱等。养脾要少吃生冷,多吃好消化、开胃的食物,膳食调理可以用山药炖肉、薏苡仁煮粥,有健运脾胃的功效。
80岁时:肺气日渐衰落,由于肺是藏魄的,所以魄开始离散,这就是人到80岁,经常说错话的原因。肺气不足主要表现为气短、咳嗽、乏力、盗汗、水肿等。百合、银耳、杏仁、藕、麦冬、黄芪都是养肺的好食物。
90岁时:肾气衰竭,其他四脏的经脉也都空虚了。肾虚主要表现为神倦乏力、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手足发凉、小便清长、脉沉无力等。养肾要多吃黑色食品,比如黑桑葚、黑木耳、黑芝麻等。还可以适当吃些自然咸的食品,比如海鱼、海带、紫菜等。
100岁时:五脏气血全都虚弱不堪,形体还在,神气却已离去。
人的口味就如同一张张个性名片,有人素喜甜食,有人无辣不欢,有人嗜酸如命……其实,除了地理环境、自幼养成的饮食习惯和遗传基因等因素外,偏好某一种口味有时也是营养失衡或健康异常的信号,而口味的突然变化则可能是身体的健康预警,应予以关注。
中医学认为,五味(酸、苦、甘、辛、咸)源于天地之气,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长期地五味偏嗜会引发五脏的“连锁反应”,不利于健康;反之,五脏病变会影响舌的味觉功能,使人对五味的喜恶发生改变,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或口味的突然变化。
1.偏嗜酸味提示肝脏问题。酸入肝,酸味对肝有滋养作用,如山西、陕西一带菜肴多酸,缘于当地气候干燥,人体津液易损,适当食酸可滋养阴液。偏嗜酸味或者突然喜食酸味,则可能是肝脏出现问题的一种反映。长期偏嗜酸味或过量吃酸味食品,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另外,因酸性涩滞、收敛,嗜酸过度会有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脾胃问题。
喜食酸味者平时可选择西红杮、橘子、杨梅、石榴、柠檬、葡萄、绿苹果、山楂等新鲜果蔬,减少腌制酸菜和醋制品的食用。
2.偏嗜苦味多为心火内盛。苦入心,苦味可清心火、消暑热。嗜食苦味往往是心火内盛的表现,多伴随心悸、失眠、口角生疮、舌尖红等症状。苦味食物虽然具有一定营养价值,但大多性质寒凉。长期偏嗜苦味不仅损伤心气,还会加重食欲差、腹部冷痛、拉肚子等脾胃虚寒症状。有研究表明,经常摄取苦味食物及凉茶还会引发骨关节系统疾病。
喜食苦味的人可适量选择苦瓜、芥蓝、芦荟、苦丁、水箭草、岗梅根、玉蝴蝶等,食用苦味的蔬菜时可以先用淡盐水浸渍片刻,将汁滤去再漂洗后食用。喝凉茶要适度,并且最好避免空腹饮用。
3.偏嗜甘味损伤脾胃。甘入脾,甘味对脾胃有滋养作用,但嗜食甘甜者往往有脾虚的问题,如江浙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人易患脾胃病,脾胃虚故多喜食甘味,在饮食口味上素有“南甜”之称。临床上,脾胃病患者大多嗜甘,而这种口味偏嗜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对于溃疡病患者来说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病情。另外,嗜甘还会引发龋齿、糖尿病、肥胖,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建议平时可以选择含糖量低又不失甜味的谷类、水果、蔬菜,如山药、藕、南瓜、红薯、玉米、豆类、枇杷、苹果、菠萝、猕猴桃等。平时可以用荷叶绿豆粥、水果羹、山药煲来代替甜品。
4.偏嗜辛味耗气。辛入肺,辛味可解表行气、调理气血,如四川一带多崇山峻岭、易染瘴气,当地人喜食辛辣,以疏理气血,散发瘴气。肺病嗜辛,往往也是生理上需要宣发肺气以缓解症状的一种自然选择。长期过食辛辣可致肺气宣发太过,气机耗散,耗伤精神,令人疲惫。此外,无辣不欢还很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及肛肠疾病。
平时菜肴里放些新鲜的生姜、辣椒、葱蒜、洋葱等辛味食物作为调味,可改善食欲,但一定要适量,以免刺激肠胃。
5.偏嗜咸味损伤肾精。咸入肾,适量的咸味对肾有滋养作用。北方地区寒冷,菜品和人的口味往往偏咸,这与咸能补肾,化为阳气而御寒,增强人体抗寒能力不无关系。肾病患者对咸味、酸味等味道比较麻木,因此很容易口味过咸。中医认为,长期偏嗜咸味会损伤肾精,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慢性肾病等。平时应有意识地减少盐的摄入,清淡饮食,以防味蕾迟钝,形成越吃越咸的恶性循环。
总之,五味化生阴精,可滋养五脏,但如果偏嗜某个口味,则会破坏五脏间的相互协调而导致病变。此外还要根据自然规律的变化调节口味,如春季宜减酸增甘以养脾,夏季宜减苦增辛以养肺,秋季宜减辛增酸以养肝,冬季宜减咸增苦以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