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和卫青 苏轼为什么批判汉武帝和卫青?
第一. 苏轼本身不是完人,教科书给出的人物形象,几乎所有文学大师都是慈祥谦逊,温润如玉,
想想可能吗?不同人不同性格,
恃才傲物难免的,他仗着自己的文笔才气确实有时候相当刻薄,对于苏轼,这很正常,一生和政敌相互攻击,比这刻薄的话多了去了。
道德上,说起为国为民,比王安石差远了,苏轼追随旧党,很大程度就是看重士大夫的权益,什么新政国家,在他心里就要次一等了。
这也是后来乌台诗案的起源,苏轼成为新旧党又一次交锋的牺牲品,为什么偏偏选他?一大批新党人为什么拿苏轼开刀?因为苏轼的一张利嘴侮辱了很多人,有很多话当得起下流了。
第二,苏轼的诙谐幽默,这不是一本历史著作,苏轼对武帝和卫青的评价出自《东坡志林》,他写这篇文章更多类似段子,他本性就是这样的人,和文与可的交往文章里面,大笑和乐天是最大的特点,这也算是他的人格魅力。
第三,常言道,每一句玩笑背后都有点真意,苏轼为什么偏偏拿卫青开涮?
这有儒家根深蒂固的保守和偏见在里面。
儒家并不喜欢汉武帝,首先是因为不喜欢强势的皇帝,皇帝强势了底下文臣日子难过,其次反对战争,认为那是穷兵黩武,其实还有些小心思,那就是文臣士大夫自己的权势,武将要是实力强大,文臣就面临窘境。
所以很少有古代文臣称赞汉武帝,那么在他们嘴里卫青霍去病自然也没那么伟大。
在他们心中皇帝要足够温和,要对士大夫大力重用,要贬低武将地位
这点在唐朝还好,唐朝儒家势力并不大,唐朝的边塞诗,“大漠穷秋塞草绯,孤城落日斗兵稀”“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到了宋朝,朝廷让你范仲淹去守个边关,写出来的诗都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
唐人跑到边关是去豪情万丈,沙场征战,宋人就忙着掉眼泪怀念华丽生活。
宋人,或者那时候的宋儒,迷恋和平和温柔,而轻视沙场征战和尚武精神。
另一方面。卫青霍去病出身低微,一个是马奴,一个不过小吏的私生子,而李广司马迁,那都是儒家正统,出身名门的公子,在儒家的宗法观念里面,卫青霍去病名不正言不顺。
司马迁和李广世代友好,也有亲戚关系,李广的一生坎坷没什么好抱怨的,很多问答都论述过这一点,李广不能封侯就因为他不配,但司马迁却不一样,他觉得就是因为汉武帝不给机会,卫青成功因为皇帝把出征的机会都交给了他,霍去病的神话仅仅因为皇帝给了最精锐的士兵,因为卫青霍去病两个外戚挤占了位置,才导致李广郁郁寡欢,十八岁封冠军侯,在司马迁看来,也许这本是李广的辉煌。
说司马迁想办法整卫青霍去病,那过了,但字里行间确实在表达一种态度,李将军长期打败仗,但李将军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命运坎坷,而记载卫霍功业,写得就像流水账,特别是卫青,司马迁给予的什么“柔媚取于上”评价,引导了后世读书人对卫青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