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龙磨盘 对解海龙《磨盘小学》的疑问

2018-0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人对谢海龙老师关注贫困山村教育的作品非常喜欢.<磨盘小学>作品影像语言的凝练程度堪称典范,具有超越画面表述的事件本身,对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有广泛的指涉作用,体现着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唤醒国人对西部教育资助的爱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这张照片的成功之处就不一一细说了.只是有一点疑问,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文中提到,"作为"希望工程"纪实摄影之一的<磨盘小学>,画面是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的中国乡村学校状况进行的写实性记录."罗森布拉姆的&l

本人对谢海龙老师关注贫困山村教育的作品非常喜欢。《磨盘小学》作品影像语言的凝练程度堪称典范,具有超越画面表述的事件本身,对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有广泛的指涉作用,体现着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唤醒国人对西部教育资助的爱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这张照片的成功之处就不一一细说了。

只是有一点疑问,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文中提到,“作为“希望工程”纪实摄影之一的《磨盘小学》,画面是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的中国乡村学校状况进行的写实性记录。”

罗森布拉姆的《世界摄影史》把这幅照片的题目改为《整个学校,山西省神峪沟乡》也没有更多文字介绍。

我不知道本片是抓拍还是摆拍,既然本文中提到是“写实性记录”,那么片中场景一定是常态的状况了。于是相关的问题是:

这个乡里有多少孩子?只有三个上学的还是倒班?学校到底有否校舍?刮风下雨下雪学校放假么?照片背景中白色的是雪吧,如果只有三个学生,到老师家或别的什么屋内上课不行么?干嘛非要把学校办在这里?老师在哪里写板书?碾盘上只有新写的两个粉笔字,未见粉笔沫呢?乡里即便贫困,连个几个板凳也坐不起么?图中左边那个小孩常年在碾盘上那样写字,老师的恻隐之心在哪里?家长也都不管不顾么?如果坐在地下板凳上伏在碾盘上写字岂不更舒服些。

这里不是彝族吧,为何不用板凳?当地不自助,一切就等着外援么?

如果是为了迎合宣传需要摆拍的,那么这样的照片就毫不出奇了。早年有,现在依旧有。贫困,是值得观众体恤的,但报道不能失实。前些日子还有人发帖指责获得国际大奖金的相关照片造假呢——画面也是非常震撼,令人同情得很。

如果本照片属于解海龙老师选定的地点摆拍,那么按着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原则来讲,本片就不值得大力赞扬了。当然,解海龙老师为希望工程做出的影像贡献,我是非常敬佩的,也是摄影史上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