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不值得是什么意思 年轻人的那句“人间不值得” 并不只有丧

2018-09-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是搜狐评论年终策划"戊戌镜相"的第二篇.文丨陈墨2018,要说年轻人的"精神领袖",无疑是李诞.圆脸蛋.眯缝眼的李诞,活跃在年轻人追捧的多个网络综艺节目中.他的那句"人间不值得",成为年轻人引述频繁的名人名言.人间不值得是什么意思 年轻人的那句"人间不值得" 并不只有丧他不掩饰自己的懒和丧.面对前些年备受追捧的偶像知识分子许知远,很坦然地承认"说真话会少赚很多钱",表演了一场浅薄对抗深刻的游戏.他满嘴&q

这是搜狐评论年终策划“戊戌镜相”的第二篇。

文丨陈墨

2018,要说年轻人的“精神领袖”,无疑是李诞。

圆脸蛋、眯缝眼的李诞,活跃在年轻人追捧的多个网络综艺节目中。他的那句“人间不值得”,成为年轻人引述频繁的名人名言。

人间不值得是什么意思 年轻人的那句“人间不值得” 并不只有丧

他不掩饰自己的懒和丧。面对前些年备受追捧的偶像知识分子许知远,很坦然地承认“说真话会少赚很多钱”,表演了一场浅薄对抗深刻的游戏。

他满嘴“都行、也许、都可以、咋都行”,被当做“佛系青年”的典型。可是在《奇葩说》节目里,作为导师的他也一再强调,“人间不值得”经常被错误引用。他的原话是——

人间不值得是什么意思 年轻人的那句“人间不值得” 并不只有丧

“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

(李诞)

理解李诞,有助于理解如今的年轻人。

网友说李诞是“活明白了的许知远”。他隐藏起自己的内心,退化掉社会洞察力和公共表达,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没有观点的人”。这可能不单是许知远和李诞的个体差异,而是两代人的精神面貌差异。

人间不值得是什么意思 年轻人的那句“人间不值得” 并不只有丧

许知远的人设,是把深刻写在脸上,并且努力过那种深刻的人生。同样是同龄人中佼佼者的李诞,似乎变得更浅薄,同时又更复杂。

他践行着实用主义,却仿佛又不甘、矛盾。一边写段子、在直播里帮女友卖衣服,一边在文学创作群里分享下一个长篇小说的序章;一边在综艺里插科打诨,一边在微博上表达情绪,写一些没头没脑的句子却要遮遮掩掩假装成台词;认认真真出版了四本书,又反复自嘲自己是滞销书作家。

如李诞所在意的,如果把他的人生态度只理解为“人间不值得”,只理解为纯粹的丧,那是一种误会。在懒和丧的另一面,他仍旧在努力为自己的才华寻找出口。他不再追求和时代、世界的对抗,而是身段更为柔软,最大化地追求适应社会后的收益,同时尽可能把疑虑和困惑轻描淡写。

李诞的走红,显然和这样的人生态度更受欢迎有关。理想主义不再是年轻人愿意竭力捍卫的政治正确,他们不再羞于谈钱、消费、享受,他们不再把畅快表达观念当成必须,“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佛系的提法从2017年底被自媒体制造出来,继续有力地诠释着2018。

真正把“人间不值得”当做信条的年轻人也有,比如青年导演胡波。他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这一年斩获金马奖在内的多个重磅奖项,可是已经自缢身亡的他,却无缘露出笑容。胡波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于是注定在现实处处碰壁,甚至他对最爱的电影,都给出了无比压抑的定义:“电影就是——屈辱、绝望、无力,并使人像笑话一样”。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海报)

显然,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活成胡波,哪怕业界最终承认了他的电影才华。如今的年轻人,似乎早早就活明白了。他们相信“人间不值得”,可是并不会悲观如胡波,他们更喜欢李诞,要的是“开心点”。

为什么会这样?从一些年轻人的现实境遇,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今年3月,武汉理工大学即将硕士毕业的陶崇园,从宿舍楼顶坠落身亡。家属认为他的死因,是不满与导师之间的“奴隶关系”。人们从他留下的蛛丝马迹中,确实也发现他们的师生关系,存在很大的扭曲。

(陶崇园生前阅读的书籍。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沈文迪)

现代师生关系的外表下,似乎更像是旧社会的学徒关系。老师习惯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学生无论愿意不愿意,都成为很难自由呼吸的附庸。这并非个案。在此之前,西安交大博士杨宝德也难以忍受成为教授的“家奴”,溺亡而死。

不难发现,从原本应该更单纯、更理想主义的校园生活开始,年轻人普遍就在接受一种“现实主义教育”。越是认清“人间不值得”这个真相的,越是善于适应各种规则、潜规则的,越容易在各种竞争中胜出。

所以,在关注或者批评年轻人浅薄开心的时候,不能忘了他们冰山之下的那一部分无法言说的沉默。

“人间不值得”,所以年轻人更喜欢游戏在网络世界。李诞的舞台,多数是网络综艺节目,他只负责提供段子和笑料,不负责提供意义。“开心点”,这是李诞的追求,也是多数面对年轻人的网络产品的追求。

年轻人把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哈哈哈哈哈”上,不知不觉被席卷、被牵引、被杀掉了时间。2018年最火的抖音、快手和沙雕文化,承载了给用户提供纯粹快乐的功能。以“全员恶人”为代表的土味表情包,不断衍生,总有一款梗能戳中你的笑点。而发际线男孩小吴,因为理了个发,一夜爆红,他的发际线、连带颇具喜感的眉毛,让他成为互联网的现象级表情包。

(“发际线男孩”吴正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已经做到第五季的现象级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今年最大的转变据说是面对年轻人。可是今年的辩题,也被指责最多。多数是很无聊的情感题,哪怕就是专业的辩论选手,也很难从中挖掘出太多值得思考的意义,把无聊的话题说得好笑,就成了最大追求。有人质问,这是迎合年轻人,还是矮化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就这么浅薄无聊?

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可是谁都不能否认,今年的《奇葩说》无论收视率还是商业收益,都非常之可观。可能就是因为,他起码达成了一个目的——让年轻人“开心点”。

转发锦鲤无疑是2018年最壮观的刷屏事件。从杨超越,到魏璎珞,到“中国锦鲤”信小呆,直到那篇讲述“一个九零后女生从小到大的幸运经历”的文章,转发锦鲤仿佛成了日常迷信行为。

在90后女生那篇文章刷屏之后,人民日报“评论君”一本正经地写了篇文章,文章说——“我看到你利用民众迷信心理获取流量的套路,但你对迷信带来的社会危害却只字未提,或者说是全然不知。”最后结论是“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坐而论道不行,坐享其成更不可能。”

两种话语体系或者两代人的思维方式可见一斑。疯狂转发锦鲤当然是一种迷信,可是微妙的差别在于,到底是以认真还是戏谑的态度对待这种迷信。真的有多少年轻人,虔诚地以为转发锦鲤就能心想事成,就能“幸福从天而降”?未必。他们可能只是想“开心点”而已。

《奇葩说》之外,今年更具现象级话题效应的综艺节目是《创造101》。这个成年人看来超级无聊的综艺节目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目光,11个少女争抢“出道”的故事,掀起各种网络狂欢。

(《创造101》总决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尽管在杨超越的身上,隐约可见阶层逆袭的某种困境。她娇好的容颜、追求上进的心态,和她乏善可陈的才艺冲突,多少能显示类似家庭出身的逆袭之难。但这种沉重叙事并不太受欢迎,年轻人更愿意把才艺平平的她当做一个锦鲤。复杂沉重的现实不愿意触碰,将一切归结为运气,显得简单又欢乐。

认清现实的残酷,然后以戏谑的态度活的开心点。这是李诞们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影响了互联网文化,互联网企业又反过来推进这种文化。今年支付宝的寻找锦鲤公关活动,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海量传播。算是对年轻人文化心理的精准把握。

可是,没有年轻人真的可以只活在网络而逃避“人间”。2018年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呈现了残酷性的一面。

曾经广为人知的“校园贷”,现在衍生出更多类似的“金融创新产品”,比如租房贷、培训贷等等。据统计,手机应用市场里现金贷相关APP超过100个。这些APP的主要消费人群就是年轻人。

一个好的金融创新产品,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可是花样翻新的各种贷款产品,往往是各种负面新闻的标配。比如贵州400名大学生主动或被动办理“校园贷”买手机,事后却发现对方承诺的兼职机会很少兑现,认栽还款却又身陷套路,最终还惹上官司纠纷。

有人谴责如今的大学生虚荣堕落,贪图高消费透支信用。年轻人尽力追求“开心点”的态度,也许比之前一代人更坚决无畏,可是不能回避的是,种种创新贷款产品也在针对性地挖坑。他们看准当今年轻人的特质或者说弱点,进行肆意地收割。

在批评年轻人的同时,如果看不到这种所谓创新产品的恶劣,无异于让年轻人为监管脱节背锅。这不客观,也解决不了问题。

让年轻人越来越喘不过气来的,还有房子这个老问题。大城市让人窒息的房价压力,从买卖市场传导到租赁市场。今年一度疯涨的房租,让徘徊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更觉得喘不过气来。

(2018年8月29日,北京。摄影师一听大学毕业后来北京工作,三年内搬了八次家,现在搬到了东五环的"北京像素"小区,有九千余套住房,能容纳几万人的小区里,这里的"小格子"满足了"北漂"的尊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租金之外,2018年还有一阵甲醛恐慌,弥漫在年轻人的头顶。8月末,以《阿里P7员工得白血病身故,生前租了自如甲醛房》刷屏为起点,关于自如甲醛房的恐慌情绪在租房群体中蔓延开来:从北京到各城市,自如甲醛维权群不断衍生出来,租客们忙不迭地对照身体病症、找第三方检测空气,想要弄明白甲醛超标和自身病症之间的关联。因为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维权注定是艰难的。

甲醛恐慌,很集中地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生存境遇。一方面,像自如这样的新型租赁平台,正在转变过去混乱的市场,给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居住支持。关注出租屋的空气质量本身,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在十年二十年前,北漂们拥挤在地下室、城中村,根本不可能对居住质量提出这样的要求。

另一方面,面对年轻人升级了的消费期待,哪怕是最优质的租赁平台,也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而相关的监管,更是明显滞后。年轻人日益增长的眼界和需求,和现实落后的矛盾,还在很多领域凸显。

2018年年底,有机构调查大学生的期望薪资,发现国内应届生平均期望薪资8431元/月。这样的高标准,让众多成年网友纷纷感慨如今的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但这就是现实,如果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的诉求,正是一个社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8年5月23日晚,天津市河西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自发集中门外彻夜排队等待落户的年轻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无论年轻人有多少缺点,争取年轻人才有未来,很多城市明智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从2018年年初开始,中国很多二三线城市甚至准一线城市的抢人大战,吸引了全社会的眼球。

只要拥有一张本科文凭,几乎可以叩开大多数二线城市的大门。北上广深已不再是首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其他城市。当然还是有疑虑。这些城市能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优质的公共服务,是能不能最终留住年轻人的关键。

可是相比过去那个户籍制度壁垒森严的时代,终究还是有了进步。面对更多的选择是幸运还是更多的彷徨?只有年轻人自己知道了。

【编者按】

时间如期卷走2018年。在传统的日历上,这一年是戊戌年。

万千纷乱的人事,不定沉浮的国族焦虑,数以亿计的内心幽暗,台上与背面那中外潮涌和矛盾,再度镌刻且塑形每一个中国人,为奔腾苍茫的大历史新添一些篇章。

我们深知,关键不只是已经发生的那些事,而是我们看待它们的方式。

从千年未有之变局,到百年间兜兜转转的恒定命题,及至当代四十年、最近数年的时代变迁,最终投射到被称作国民的“你”身上。

“你”在2018的境遇,不仅仅是生而为人必须为之的考量,也是我们评论的侧重。

搜狐评论年终策划,将推出七篇系列评论。我们立志在看似“俗不可耐”的潮流涌动中萃取社会现象,用它们来观照国人的境遇,阐释这些境遇所编织的现实,分析由它们驱动或改变的未来。

——霸座的日常冲突中蕴涵着什么?

——年轻人何去何从?

——女性的新局面如何铺陈、旧束缚如何纠缠?

——民企变局为哪般?

——税收怎样讲述国家照料民众的新故事?

——从网络到现实的战狼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大师接连离逝,几代人的记忆如何崩塌与修复?

万宗归流。所有人在2018年汇流的境遇,既突出历史又强化现实;而境遇的总和不是指向某个答案,却凝结成“未来何如”的急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