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中路景点 蔡锷重外孙:我生长在一个不寻常的家庭中
作者袁泉(1976--),北京青年作家,他的外公蔡端是蔡锷将军的长子。他因医疗事故导致终生残疾,从未入学校读书。自小在外公蔡端身边长大,耳濡目染知道了许多蔡锷将军的事迹,也得到了将军的精神传承。蔡锷夫人潘惠英和长子蔡端(右)、次子蔡永宁在一起,1950年代摄于北京
我出生的1976年,中国地动山摇,出生时的一场医疗事故导致我终生残疾。很多人说我不幸,我却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生长在一个不寻常的家庭中。我的外公蔡端先生是蔡锷将军的长子,我从小到大一直在外公身边,与他朝夕相处。
1982年,我6岁,从我们家刚买的小彩电里看到电影《知音》。在那个年代,守着彩电看电影还是挺新鲜的事;而更新鲜更不可思议的是,听大人说,电影里的主人公蔡锷将军是外公的爸爸,是我的曾外公。于是,尽管看不懂,我还是一直看下去。曾外公在电视机里,这事太好玩了!从此我也就知道,每天早起对着我做鬼脸的外公,他的爸爸原来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不久,外公编著的《蔡锷集》出版。有一天外公把书带回家,我看到书里有一张照片,身着便装的蔡锷将军怀抱一个小宝宝。我问他是谁啊,外公笑眯眯地一指自己的鼻子。我乐了,原来外公很小很小的时候是这副样子:圆圆的脸上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还留着阿福头,活脱一个瓷娃娃。
我对着照片端详了好久,吸引我的不仅是外公的萌照,还有曾外公的神采。我怎么也不能相信,照片上如此温雅的父亲竟是一个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就像评书里的关羽、张飞、赵云那样。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外公成了一个美丽而神圣的谜。直到长大后,我翻阅了外公保存的许多史料,这个谜才一点一点解开。
很小的时候,外公坐在写字台前看书,我就坐在他怀里翻抽屉玩,或者学着他的样子在书上写写划划。多年后,当我翻开外公的藏书,看到那些调皮的涂鸦,我就会想起外公的红蓝铅笔,外公的大烟斗,还有窗外的虫鸣。那些记忆的碎片浸在外公的慈爱里,永驻心间。
外公是我童年时的玩伴,带我遛弯、陪我下棋,是他每天下班后必须完成的任务。他常微笑着对我说:“为你效劳是我的荣幸。”这句话从沉默寡言的外公嘴里冒出来,透着一股幽默劲。他起先教我下中国象棋,渐渐下不过我,又教我下国际象棋。
他说下棋要下一步看三步,做事情也一样;还启发我去思考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规则差异背后的文化意义。后来听说,棋,居然还是外公测试女婿们的秘密武器。外公有五个女儿,五个女婿“进门”之前,外公跟他们都对弈过。这既是一种联络感情的方式,又能在博弈中看出女婿们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方式乃至性格特点。这正是外公的过人处,别看总是笑眯眯、话不多,但绝对精细、透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