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陆谷孙 怀念那份最可贵的“文化担当”
继承了陆谷孙先生衣钵的《英汉大词典》第三版主编朱绩崧说得好:“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
28日13时39分,著名翻译家、《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在上海病逝。复旦校园中淡定脱俗的“老神仙”、英语世界里的功夫高手,永诀他挚爱的事业和学生。单调烦琐、繁重艰辛,还容不得一丝差错,这就是词典编纂。但词典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石与抵达其它文化的桥梁。正是在这个少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浑然忘我,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学术界的“匠人精神”。
不怕单调繁琐,不畏繁重艰险,不容一丝差错,不屑无人问津,不知老之将至,陆谷孙先生毅然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是什么力量、什么精神驱使着他?继承陆谷孙先生的衣钵、《英汉大词典》第三版主编朱绩崧说得好:“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
梁启超曾经说过:“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责任就是一种担当,陆谷孙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对于文化的担当精神,自是集中表达了他对于文化的敢于承担、奋发有为的责任意识,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攻坚意识,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的进取意识。
“词典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石与抵达其它文化的桥梁”,正是基于这样的洞见和远见,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辞典,由此参与《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以后,便一“编”而不可收拾。尽管“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108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但他丝毫不为所动,“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
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直到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没有强烈的敢于承担、奋发有为的责任意识,陆谷孙先生能一直坚持到最后、笑到最后吗?
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攻坚意识,更是生动地诠释了陆谷孙先生对于文化担当的内涵品质。2000年,朋友鼓励陆谷孙效仿林语堂、梁实秋等前辈编纂英汉、汉英工具书并举,按理,陆谷孙先生完全可以找一个借口推辞,然而,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更需要汉英字典,陆谷孙又“自讨苦吃”地启动了《中华汉英大词典》。
历时15年,没有专业团队,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直到2015年这部辞典才告完成。一年前的上海书展上,由他主编的《中华汉英大词典(上)》完成并举办首发仪式。
面对读者,陆谷孙先生笑言,自己现在只能说是“‘亚健康、勉强健康,还过得去,重任已卸,该在家中养老了”。这恰恰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他负重奋进、自加压力的拼搏精神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