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凌云 从潘天寿和沙孟海开篇
沙孟海,潘天寿,书画艺术,奇笔,甬籍书画家访谈录
书虫
作者:杨东标
1987年,我还在家乡宁海工作,时逢潘天寿先生诞辰90周年,县里决定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我参与了组织工作。这期间,收到了沙孟海先生撰并书的一副对联,让我们惊喜有加。联曰:健笔运大斧劈入神入化,高名并雷婆峰不骞不崩。
沙先生的字写得大气,联也拟得大气,字文并雄。短短的20个字,把潘先生的神形风骨描绘得入木三分。潘天寿先生作为一代国画大师,其画作格调高华,气势磅礴,笔墨雄奇,开一代画风,以“大斧劈”美喻,再贴切不过。而我又想,以此联来形容沙孟海先生自己的书法作品,似乎也很合适。
沙先生树当代书坛之一帜,其书作雄浑厚重,刚健有力,如金石铿锵作声。两位大师,一雄立画坛,一骚领书苑,可谓“双雄并峙”,风格却如此相似,又同为宁波人,真是天造地设,人间奇缘。
他们都是从宁波这块土地走出去的,从这块以大山为风骨、大海为气概的土地上走出去的。宁波历代文人志士那种重气节、崇大道的品质熏染了他们,“强其骨”,壮其魂,才使他们的笔底波澜横飞,悍气夺人,才使他们的艺术品位达到了超越前人的境界。
他们走出宁波,辗转全国,最终定居杭州。一个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一个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一个是浙江美院院长,一个是西泠印社社长。这是宁波之荣光,宁波之骄傲!在宁波的文化史上,他们是两颗熠熠闪光的星星;在中国的书画史上,他们是两面鲜艳夺目的旗帜。所以,我曾在《宁波赋》中赞曰:“画坛潘天寿强骨悍墨,书苑沙孟海奇笔凌云。”
现在读到的这本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新书《甬籍书画家访谈录》,正是从潘天寿与沙孟海开篇的,我以为很好。当然,在潘、沙之前,宁波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许多知名的书画家,而把中国画和书法推上一个高峰的当是潘天寿和沙孟海。
同时,我们又可以把潘天寿和沙孟海作为宁波书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在他们的影响下,书画之风,代代相传。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或者说已经不年轻的书画家继承了潘、沙的艺术精神,勤奋耕耘,硕果累累,开创了宁波当代书画艺术的新局面。这就是本书所介绍的一大批甬籍的或者非甬籍而扎根在宁波的书画艺术家们。
正是有了这一群体的涌现,使宁波当代的书画艺术呈现出一片灿若云霞、花团锦簇的可喜面貌。他们既是继承者,又是开拓者。有的已经成了大家、名家,有的正如破土之春笋,节节拔高;有的佳作频频,获誉于全国书画界;有的默默无声,致力于书艺画艺的教学和传承,“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些年来,宁波的书画展一个接着一个,出版的画册一本接着一本,呈现出蓬勃兴旺的态势,其中有团体的,也有个人的,都让人双眼一亮,值得细细品味。在世风如此浮华的当今,能保持一颗纯粹澄静之心,执着于书画,笔耕于砚田,实在应该为他们叫好。
在继承发扬潘天寿和沙孟海艺术精神之时,有一点我觉得是可以多说几句的,即我们应该学习两位大师严谨的治学精神。笔墨功夫自然是重要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没有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但光有笔墨功夫还是不够的,还得有学养,以丰厚的学养支撑你的书画艺术,艺术才有内涵,才有活力。
潘天寿和沙孟海的国学修养都是一流的,他们知识渊博,阅历广泛,涉猎的面很广。他们不单画好,字好,篆刻好,而且诗也写得很好。他们学问饱满,著作宏富。
潘天寿对画史、画论的深厚造诣,沙孟海对书法学、古文字学、金石学、考古学的精深研究,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年轻书画家堪为榜样的。年轻书画家想攀登新高,必须具备这些丰赡的学识修养。我们现在有些年轻的书画家,不要说吟联作诗,就是抄写的唐诗宋词,也常会出现一些错别字,甚至上下联颠倒,不懂平仄,有的还把诗词的作者弄错了。
如果是这样,你的笔墨功夫再好不也要贻笑大方?哪里谈得上作品的品格?注重文学修养,学一点诗词曲赋以及哲学、辩证法,是书画艺术创作的必修课。我写这段话,是有感于我们宁波一些书画作品暴露出来的某些软弱处,不可忽视。愿我们共勉。
姚志明先生是我的多年老朋友了,嘱我为他策划的此本集子写几句话,我就信手写成此文。(杨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