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林委员:加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绘就了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有的甚至逐渐面临边缘化的境地。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乡风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要求,这为我国广大民族地区和特色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提供了重要遵循。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委员认为,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薄弱。一方面是普通民众自身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普遍淡薄,另一方面,政府开发形式单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局面使传统文化呈现在大众视野的同时被赋予浓烈的“商业化”色彩,成为经济利益的附属品。
同时,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力。对特色建筑、历史名胜、传统村落的保护在许多欠发达地区或民族聚居区仍旧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目前,民族地区特色传统文化已经成为部分群体谋取钱财的工具,普遍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情况。以云南丽江古城、香格里拉古城为例,由于旅游业及房地产开发的加快,古城居民将住房和铺面租给外来移民经营,纷纷外迁,据调查,留在古城居住的原住民只有少部分,古城空有其表,没有了实质性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底蕴,导致这些有名的古城原有的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向"空心化",从而导致传统村落逐渐消失,原有的居住环境不复存在,使传统的村落和古建筑遗迹难以得到保护,"空心化"“空村化”加速传统文化的衰败。
李学林委员建议,要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作用和责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保护规划工作。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合理开发,完善机制,提高民众参与意识、保护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发挥传承人的应有作用。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保护传承人的一系列制度,积极鼓励传承活动的开展,对优秀的传承人和生活困难的艺人给予适当的补贴和奖励,对贡献突出的艺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
以社区、村落为基地平台增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之前城市化建设使得原有的传统村落逐渐聚合、演变成为新型的社区,通过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社区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个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