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吴伯凡推荐的书 吴伯凡老师推荐的那四本小书

2018-09-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上星期的得到直播,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没能看直播.由于得友群推荐<伯凡日知录>几篇关于学习的本质之后,意犹未尽,尤其是关于富兰克林练习习作的例子,以及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由舒适到不舒适的转化实为学习的本质.关于这个例子,其实在罗振宇和古典两位老师那里都有听过.经典的例子值得重复,当某些内容多次在不同的牛人中重复提及时,不知不觉就深信了.梁冬吴伯凡推荐的书 吴伯凡老师推荐的那四本小书上星期订阅<伯凡日知录>之后,之前近本年的音频成了我晨跑时的固定听物,对于我的习惯而言,基本上每周

上上星期的得到直播,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没能看直播。由于得友群推荐《伯凡日知录》几篇关于学习的本质之后,意犹未尽,尤其是关于富兰克林练习习作的例子,以及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由舒适到不舒适的转化实为学习的本质。关于这个例子,其实在罗振宇和古典两位老师那里都有听过。经典的例子值得重复,当某些内容多次在不同的牛人中重复提及时,不知不觉就深信了。

梁冬吴伯凡推荐的书 吴伯凡老师推荐的那四本小书

上星期订阅《伯凡日知录》之后,之前近本年的音频成了我晨跑时的固定听物,对于我的习惯而言,基本上每周会固定晨跑几次,需要一些贴身音频,每天能有一两小时高质量的音频读物听一听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然而,仅是听一听,就只能停留在学习的舒适区了,违背了学习的本质。由于对吴老师声音的痴迷,借此亢奋的时间段,找到了4月23日,发烧友录制的得到直播视频,就在这两天看完了。删减了广告时段后139分钟,4本书的解读。

梁冬吴伯凡推荐的书 吴伯凡老师推荐的那四本小书

一、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二战时期德国对待犹太人的收留所,整个二战期间,在那里死去了600万的犹太人,在那里,能活下来的方式只有保持高亢的精神状态,还能持续为德国人做苦力的人。除此之外,全是死。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第一步筛选,就是精神萎靡的直接送进焚尸炉。作者在那里体验了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极致体验。以后应该也不会有了。

梁冬吴伯凡推荐的书 吴伯凡老师推荐的那四本小书

在1944年时,有人传入一个消息,说苏军在1944年圣诞节的时候来攻打德国。在那段时间整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人精神抖擞,疾病减少了,都在期待着圣诞节的到来。当圣诞节那天到来的时候,一片宁静,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人们希望破灭了,抑郁悠然而生,集中营的死亡率大幅度升高。

当一个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状态的首先就是抑郁,对生与死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甚至有的时候生不如死,自然会选择死亡。在那里,想找一个死的理由很简单,一个军官打死一个犹太人,不受一点惩罚。

抑郁症有可能成为人类杀手的前三名。现在的人类三大杀手是:癌症、心脏病、糖尿病。从长期来看,人总是要死的,就像一个方程式,等式的右边都是死,但是我们可以为我们的生命赋予意义。比如:抚养孩子、照顾父母。当让还要更为重要的意义。

心得:读书不能增加时间长度,但是可以多一个维度的感受他人的生活,再来筛选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朋霍费尔的《狱中书简》

与《活出生命的意义》相比,同为狱中,同样的苦难,拼读两种不一样的生命的意义,我特别喜欢朋霍费尔关于“愚蠢”观点:

要恰当地对待愚蠢,认识它的本来面目是必不可少的。十分肯定的是,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有些人智力高超,但却是蠢人;还有些人智力低下,但绝非蠢人,作为某些特定环境的产物,我们惊讶地发现了这种情况。

我们得到的印象是:愚蠢是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蠢是在这样一些环境下养成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把自己养成蠢人,或者允许别人把自己弄成蠢人。我们还进一步注意到,比起不善交际或孤寂独处的人来,在倾向于或注定要群居或交往的个人或团体当中,愚蠢要普遍得多。

由此看来,愚蠢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人们多多少少会感到,尤其是在同蠢人谈话时会感觉到,简直不可能同他本人谈话,不可能同他进行肝胆相照的交谈。

同他谈话时,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连串标语口号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力量控制他。他已被他人作祟,他的眼已遭蒙蔽,他的人性已被利用、被糟蹋。一旦他交出了自己的意志,变成了纯粹的工具,就再也没有什么罪恶的极限是蠢人所不会到达的了,但他仍然始终不可能了解那是罪恶。在此有一种恶魔般地扭曲人性的危险,它会对人造成无可补救的损害。

在一个扭曲的大环境里,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我记得在季羡林老先生的《在德十年》里提到,在二战期间,他在读博士时期的年轻导师,在德国急需征兵的时候,也毫不犹豫的加入了战争。

三、《奇特的一生》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里的故事是在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里看见的,一个人,56年的时间账本,一辈子的时间做了几辈子的事儿。

有的时候记忆没有那么靠谱,太多东西忘得太快。这本书对我的触动最大,有的人会觉得这是一件多么苦逼的事儿,不管是吴伯凡,还是罗振宇。他们都反复提及的概念是:只要待在一个舒适区,那都不叫学习。所谓学习就是逃离舒适区,寻找不自在。

前段时间又在吴军的《硅谷来信》里听到幸苦与痛苦的概念,学习一定是幸苦的,只要不痛苦,那都是值得的。人世间最痛苦的事儿是越活到后面,越来越没有选择。

本书的主人公柳比歇夫,选择了记录每天做的有意义时间,时刻警示自己,他的记录并非先定计划,再严格执行,而是每天晚上记录自己当天的所做之事。积累属于自己的时间刻度。

四、罗伯特·格林列夫的《仆人》

一个在修道院的故事延伸成关于管理学与领导力的书。

在一次EMBA的考试上,一共五道题,前四题常规题,第五题的问题是:每天给他们打扫卫生的阿姨叫什么名字?大多数同学都以为老师在跟他们开玩笑,于是,一个学生举手问了老师,老师说:“没有开玩笑,就是这样的题,我来问你们,你们认为班上最具有领导力的人有哪些?”同学们回答的几个人,老师翻开试卷,结果那几个人都回答正确。这就是传说中的仆人领导力。放低自己的身段与身边每一个人相处融洽的能力。

无独有偶,罗振宇的音频里也提到过,西点军校对优秀军官的一个考核标准就是看这么学员认不认识他楼下的宿管阿姨。

ps:写文章最好拿出独立的两三小时,一次性写完全部,原本我在星期四的晚上就写了一大半,为了及时睡觉让自己陷入了更为尴尬的境地。后面增添的五六百字花的时间远超过自己的计划。很大部分原因是,前两天看的视频忘得差不多了……好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