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华益慰 燃烧在无影灯下的生命火焰 记好军医华益慰
燃烧在无影灯下的生命火焰——记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好军医、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中篇) 华益慰在退休后的八年里,大大小小手术就做了八百多例。
他用自己的双手,把一个个患者从死亡线上拯救过来。卫枫摄 华益慰(中)与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手术室医护人员合影。(资料照片)华益慰的老伴和儿子陪伴在他的病床前。
卫枫摄 “医生的职业没有尽头,除非身体顶不住了,才能停下来,否则总要做下去。” ——题记·华益慰的话 家搬了一次又一次,陈物扔了一件又一件,但几十年来,华益慰始终珍藏着一张老照片。
那是一张白求恩大夫在火线上躬身为伤员做手术的照片,镶嵌在泛黄发黑的木框里,摆放在华益慰书房橱柜的正中央,这是他刚当医生时从画报上剪下来的。
几十年,那个加拿大老人忘我工作的身影一直默默陪伴着华益慰。每当做完手术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的时候,他总是深情地注视一番,似乎要从中汲取力量…… 被确诊为胃癌晚期住院的前一天,他还强忍着病魔的折磨,完成了最后一例手术?D?D “这台手术是病人点名要我做的,我不能让人家失望” “华大夫,你是用你的命换我的命啊!
早知这样,我就是死,也不会让你给我做手术的。”今年初,得知华益慰患胃癌晚期又一次做手术后,63岁的患者杨华来到华益慰的病房,边鞠躬边泣不成声地说。
已被切开气管躺在病床上的华益慰,无力地朝她招了招手。 面对此情此景,老护士长章晓莉不由得心头一热,想起华益慰做最后一例手术的情景。
2005年7月25日,和往常一样,华益慰早早地来到病房。 “晓莉,我昨天做了一个胃肠造影,情况不是太好,胃的蠕动比较慢,最近就不要再给我收病人了。
”华益慰悄悄地对章晓莉说。 章晓莉心里“咯噔”一下,不禁问了一句:“该不会是‘皮革胃’(一种凶险的胃癌的俗称)吧?” “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华主任轻声说。 当时,章晓莉劝他不要亲自上手术台了,可他执意不肯:“这台手术是病人点名要我做的,我不能让人家失望。
”华益慰清楚,这名患者可能就是自己在手术台上治疗的最后病人。 章晓莉记得,那天手术时,时间似乎过得特别慢,由于体力不支,虚汗不停地从华益慰的额头上冒出来,但他一直坚持缝好刀口的最后一针。
做完手术第二天,华益慰来到胃镜室,检查结果不出他所料,自己患的是恶性胃癌,已到晚期。
他完全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病人的治疗时间。8月3日,也就是华益慰住院的第九天,他就被实施了胃全切手术。 手术几天后,军区总院肝胆外科护士站接到驻内蒙古边防291医院外科副主任尹剑的电话,请华益慰去给一名胃癌晚期病人做手术。
当护士告诉他华主任患胃癌刚做了胃全切手术时,他在电话里哽咽了。他怎么也难以相信,一个多月前,自己还给华主任当助手,在这所边防医院为病人做手术,如今,他却倒在了病床上。
291医院是北京军区总医院的技术帮带单位。这些年来,华益慰每年都要到这所医院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完成一些高难度手术。
2005年6月21日,华益慰再次应邀前往该院为一名女性患者做“回肠直肠吻合术”。走下飞机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了。前来接机的院领导说:“华主任,这么晚了,咱们先吃饭吧。
” “还是先看病人,看了病人我才放心!”华益慰仍是老习惯,顾不上吃饭,就直奔病房。看完病人,又和医护人员商讨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吃晚饭时已是深夜12点。
第二天上午做完手术,华益慰几乎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看到他一次比一次消瘦,大家心疼地劝他休息两天再走,但华益慰笑了笑说:“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弹,懈怠不得啊!
”当日下午,他就飞回北京。 华益慰常对人说:“医生的职业没有尽头,除非身体顶不住了,才能停下来,否则总要做下去。” 今年3月,华益慰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胃癌细胞在腹腔内广泛扩散,医生不得不为他进行第二次手术。
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3月13日,华益慰把家人叫到病床前,让小儿子华新执笔,正式立下遗嘱,并在遗嘱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天下午,妻子张燕容和华新带着用手机录下的华益慰遗嘱,叩开了院长程齐波、政委张喜科办公室的门。听到华益慰断断续续的遗嘱,程院长、张政委禁不住眼圈红了。
“本人华益慰,近来病情不断严重,感到应当表达一下我对身后之事安排的意愿……不发讣告;不作遗体告别;不保留骨灰;自愿作遗体解剖,对医学研究有价值的标本可以保留……” 这就是华益慰,他心中只有病人,唯独没有自己。
直到这次确诊胃癌进行手术前查体大家才知道,华益慰不仅患有颈椎病,而且还患有陈旧性腰椎骨折。
几年前,他还得了呼吸暂停综合症,只能侧着睡,呼吸科医生多次建议他做个呼吸监测,他一直说“找个时间吧”。直到这次病倒住院,他也没有来做这个监测。 非典肆虐的危险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驱车前往病人家中出诊?D?D “选择了医生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牺牲” 步履匆匆,风雨无阻,责任如山,从不懈怠。
这是华益慰从医几十年的真实写照。面对病人需要,他总是一句话?D?D“马上到”。 2003年除夕之夜,华益慰陪家人正在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视节目,陡然,传来一阵“咚咚”的敲门声,原来是消化内科一名78岁的高龄女性患者,因胆囊结石发炎,病情突变,出现持续高烧、休克,值班医生只好来找华主任。
按说,这个病人不归华益慰分管,他完全可以推辞,可他习惯地一声“好,我马上到”,抓起大衣披在身上,就一路小跑向病房赶去。
突然,他脚下一滑,一个趔趄坐在地上。他爬起来,继续跑步来到消化内科。 看了患者的病情体征,华益慰当场决定手术。 手术台上,华益慰紧张地忙碌着。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华益慰从病人胆囊里引流出近200毫升脓液,病人终于化险为夷。 走出手术室,华益慰这才感到右臀部被摔得疼痛难忍,半个月后,他才缓过劲来。
把患者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事看得比天大。华益慰就是这样,为了治病救人,他不知疲倦,也从不避风险。
2003年春夏之交,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肆虐京城。 “华大夫,我家孩子高烧,肚子也疼,在床上直打滚,想到医院看又不敢……” 4月下旬,在非典高发期,华益慰接到一患者家长的电话。
他没多想,又是一句:“好,我马上去看看。” “华主任,您别冒这个险了,万一病人是非典怎么办?”医护人员担心地说。
“顾不了那么多,救人要紧!”说完,他带上听诊器、温度计,驱车来到患者家。经诊断,病人得的是急性胃肠炎,口服一些抗生素即可治愈。
华益慰离开病人家时,空荡荡的小区里看不到一个人,望着华益慰匆匆远去的身影,患者全家感动得不知说啥好。 这些年,对许多病人和年轻医生来讲,华益慰的治疗和帮助总是像一场“及时雨”那样迅疾,像雪中的炭火那样暖心。
老伴张燕容说:“遇到急诊,或手术台上遇到困难找老华,他无论多累、不管谁叫,都是随叫随到,绝不耽搁;常常是饭吃了‘半截子’,就跑到病房抢救病人;下班回家常常是没坐稳,就被叫到手术室;夜里常常是刚躺下,就被电话叫走处理急诊病号……”在和华益慰共同生活的40多年间,张燕容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她从来没把这些当成什么事。
2004年初夏的一天夜晚,时针已指向凌晨3时,睡梦中的华益慰被电话铃声惊醒。
“华主任,有个病人吐血不止,都快不行了,请你来一趟吧!” 此时,他已连续两天两夜加班抢救重病号没睡一个囫囵觉,天亮后还要坐火车去外地参加学术交流会。
但他没有丝毫的踌躇,提上旅行包就快步来到病房。护士不停地给患者静脉输血,可病人的血压还是随着大口大口吐血继续下降。经诊断,病人是“胃恒径小动脉出血”。
华益慰说:“这种病靠内科是止不住血的,只有尽快手术,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手术室里,华益慰娴熟地开腹、找出血口、结扎、缝合……当手术做完时,天已大亮,倾盆大雨下个不停。
华益慰钻进雨雾,打了辆出租车就直奔车站…… 华益慰常说:“选择了医生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牺牲。”几十年来,他就是这样在临床第一线尽职尽责地呵护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
母亲去世,只隔一条马路却没能赶到病床前作最后诀别,因为他正在手术台上抢救病人?D?D “妈妈知道你忙,她不怨你” “益慰,看来妈妈快不行了,她很想见见你……” 接到姐姐的电话,华益慰悲伤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1985年6月9日,是一个令华益慰刻骨铭心的日子。他重病住院的母亲,已连续几次报病危。华益慰出身医学世家,父母亲都是医生,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
多年来,曾经是一位优秀医生的母亲,不仅给了他无限慈爱,也把良好的医德传授给他。然而,由于身在军旅,工作繁忙,华益慰很少陪伴母亲。尽管他当时所在的307医院与母亲住的医院仅一条马路之隔,可因手术多,他始终没抽出时间来陪护母亲,只能在早晨、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抽空去看看。
这天,华益慰本打算查完房后去陪陪母亲,可他刚换下工作服,科里来了一名胃大出血的重病号,急需手术。
一边是病危的母亲,一边是急需做手术的病人。在两难抉择中,华益慰毅然走向手术室。 当华益慰做完手术赶到母亲的病房时,母亲已与世长辞。
华益慰为最后时刻没能守在母亲身边,深感内疚和自责。 看到华益慰伤悲的样子,姐姐拉着他的手劝道:“妈妈知道你忙,她不怨你……” 大爱无垠。
华益慰把对母亲的爱,化成对所有病人的爱。华益慰和家人办完了母亲的丧事,第二天早晨,又站到了手术台上…… 25年前,妻子张燕容查出患直肠癌。
这消息如晴天霹雳,一连几天,华益慰彻夜难眠。 想想这么多年,从协和医学院到军医大学,再到医院,他们风雨同舟,苦乐相伴,伉俪情深。
不轻易表露感情的华益慰,泪水滚落到面颊。 华益慰很想请假陪陪妻子,可他看到科里人手紧,好多病人约他做手术,他没有请一天假。
在张燕容住院那段时间里,华益慰上班忙工作,下班也常要处理急诊病号,经常凌晨一两点才回到妻子的身边。 “照理说,我住在老华所在科室的病房,这时候他可以放下手里的工作来照顾我,可他没耽误半天工夫,每次深更半夜来到病房,坐到床头上就睡着了,叫都叫不醒。
后来老华想了个办法,用一条长绷带,一头拴在我的床头,一头拴在他的手腕上,让我有事叫醒他。
可见他累成那样,我哪忍心轻易拉那条绷带啊……”老伴张燕容至今难忘那一幕。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华益慰、张燕容正准备办婚事的节骨眼上,他所在单位接到了援藏任务。
名单上没有华益慰,可他积极请战,在雪域高原一呆就是整整一年。 唐山大地震那年,华益慰得知前去灾区执行医疗救援的任务后,冒雨回家看了一眼孩子和重病在身的妻子,就随救援队赶赴灾区,一去就是半年多…… 几十年如一日,华益慰在大家与小家、病人与亲人的天平上,总是毫不犹豫地把砝码投向前者,忍痛割舍亲情换取病人的健康,他把对亲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
“华大夫胃癌晚期住院了!”2005年8月11日,曾被华益慰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驻京办事处胃癌患者刘树河,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天下午,他急匆匆赶到医院。
“华主任,跟您约了十几年,想陪您到新疆看看,您总说手术多,没时间……可您答应我今年8月底去的,您可不能失约呀!
您一定要好起来!”刘树河含着泪恳求着华益慰。 华益慰就是这样,心里只有工作,只有病人,唯独没有自己,他把有限的生命时光全部倾注到了为患者解除病痛上。
退休8年,年逾古稀,但他每年仍坚持做百余台手术?D?D “多做一台手术,就多救一个病人” 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病案室,我们看到这样一组让人过目不忘的数字:2005年1月1日到7月25日,华益慰成功做了68台大手术。
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除去正常的专家门诊、疑难病症会诊,平均每周还坚持做两至三台胃癌、直肠癌等大手术。肝胆外科原主任吕民生动情地说:“这个手术量,是普通医生的两倍还多,要知道,对于一个身患癌症的老人来说,这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华主任是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 华益慰1998年退休后,被医院返聘为专家组成员,说是退休了,其实比以前更忙了,找他的病人更多了。
近两年来,在手术台上几乎站了一辈子的华益慰,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有时候手术时间长了,他只好坐在高凳子上做。就是这样,他也从没有产生过“封刀”的想法,他认准一个理:“多做一台手术,就多救一个病人。
” 病人跟着名医走。华益慰德技双馨,95%以上的手术,是病人点名让他主刀的。为满足病人要求,他几乎把星期天、节假日都搭上了。
2005年3月的一个双休日,犯腰疼病多日、连上厕所弯腰都很吃力的华益慰,本想在家里好好休息调整一下。 星期六下午,一个胃大出血的老年患者,被紧急送到了北京军区总医院,患者女儿点名让华益慰救治。
华益慰得知后,二话没说,当即捂着腰来到急诊室,投入到手术的准备中。 “华主任,您腰疼,能行吗?”值班医生关切地问。
华益慰点点头微笑着说:“没事,救命要紧,还是我来吧!”一走上手术台,他俨然像没有病一样,把全部精力都聚集到了手术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华益慰额头的汗水不停地往外流,护士给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手术服被汗水浸得紧紧贴在背上。做完手术时,他腰疼得都站不稳了,是护士搀扶着他走出手术室的。
“在华主任的时间表上,没有‘休闲’二字,没有上下班、节假日之分。他一年到头不知疲倦、不知辛苦、不知劳累地拼搏着……”血管外科主任于健讲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于健进修回来开展血管外科不久,首次给一名患者做腹主动脉瘤手术,因这类手术风险性大,易出现意外情况,在手术长达八九个小时的时间里,华益慰始终站在一旁“保驾”。
为避免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华益慰带着于健在病房细心护理:每10分钟给病人测一次血压,每半小时测一次心率,每一小时量一次体温……为以后治疗此类病人,积累了极其宝贵的数据资料。
那段时间,华益慰每天睡觉不到4个小时,白天还要照常手术,半个月下来,病人转危为安,而华益慰却瘦了整整一圈,两眼充满血丝。
在病案室里,我们还发现2005年5月16日,华益慰在一天时间里连续做了两台手术。 “从上午到晚上,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不要说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就是年轻医生也吃不消!
”陪着华益慰做手术的医生张冬,眼含泪花说。 15日晚,因抢救一个危重病号,华益慰深夜才离开病房。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上班了。查完病房,他8点钟准时走进手术室。 无影灯下,头戴蓝色纸帽、身体单薄瘦弱的华益慰,全神贯注地做手术。
一名护士看他汗流浃背的样子,用管子给他喂水喝,华老却摇了摇头。 “手术中,我几次发现华主任的脸一下子白了,真担心他的身体,可他全然不顾这些……” 午饭,华主任刚吃几口,又被请去“坐镇”抢救一名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当病人脱离危险时,他下午的手术时间也到了。
“饭没吃成,连打个盹的工夫都没有,就是铁打的机器也得上上油啊,何况华主任70多岁了!
”说到这里,张冬哽咽了。 从医56年,华益慰为数不清的病人看过病,为几千名患者做过各种手术,有成百上千患者在他手中重获新生……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爱都献给了病人。
华益慰喜欢音乐,他特别欣赏大音乐家贝多芬的那句名言:“我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来享受快乐的生活,而是来完成伟大的工作的。”(刘明学 武天敏 邹维荣 王士彬 郭建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