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皮肤台词 能耐大 脾气小:三国“老好人”诸葛瑾的从政智慧
如果在三国时期搞个“老好人”评选,鲁肃能排第一,诸葛瑾大概能排第二。
“老好人”诸葛瑾在东吴工作了42年,勤勤恳恳。他就像我们办公室里常能见到了“老张”、“老李”一样,是个大家都能拿来开玩笑的对象。这从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里就可以看出来:因为诸葛瑾脸长,在一次宴会上,老板孙权竟命人当众牵来一头驴,并在这张驴脸上挂个白板,写上“诸葛子瑜”几个字。这件事发生在大庭广众之下,众人竟毫无顾忌的哄堂大笑。诸葛瑾本人大概是不介意的,史书上丝毫未见他动怒的记载。
长脸诸葛瑾
他的“老好人”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打仗吧,这对一个生性忠厚的人而言简直是智商的考验。因为老实本分,“兵不厌诈”的规矩完完全全被诸葛瑾抛在脑后。在从政42年的生涯中,他从没有打胜仗的记载。直到63岁那年,他与陆逊合力偷袭襄阳,密信被魏军获得,还表现出天真的一面——竟然吓的连夜给陆逊写信:“密信被敌军缴获,作战计划全露馅了,咱们赶紧撤退吧。
”并且特别指出:“河水都快干了,晚了咱们的船就跑不了了。”直到陆逊告诉他“兵不厌诈”,需佯装撤退后,他这才恍然大悟,不停称赞陆逊聪明。
在东吴,比诸葛瑾聪明的大有人在,但出人意料的是,孙权却唯独喜欢诸葛瑾,临终也委托他的儿子处理大局。现在有个成语叫“生死不渝”,形容两人感情亲密,这成语最早就是孙权对诸葛瑾讲的——在一封信中,孙权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老版《三国演义》孙权
孙权何以喜欢诸葛瑾这样一个没脾气,没能耐的人呢?还是因为他的“老好人”。其实,“老好人”并非说一个人“蠢”,只不过是这个人脾气小,能容人。外表看起来老实的诸葛瑾,自有他的大智慧。
职场老好人
孙权脾气不好,平时动辄发怒,照旁人要么拂袖而去,要么跟你硬怼。但诸葛瑾老老实实的劝说,孙权不爱听的,他就暂避其锋,转而说其它的,慢慢再绕回主题上——这叫求同存异。
孙权生性多疑,有次又对校尉殷模起了疑心,想要杀他。群臣苦苦劝谏,只有身为老乡的诸葛瑾默不作声,孙权起意,问诸葛瑾:“子瑜为何单单不说话?”他知道孙权在气头上,不直接为殷模请罪,而是谈起当初的艰难岁月和患难之情,自责没有提醒老乡注意做事分寸,最后救了殷模的命。
新版《三国》孙权
孙权疑心很重,一般人做什么事都会因不信任感而感到别扭。但诸葛瑾一点都不介意,而是找机会表明自己忠心态度。建安十三年,刘备派遣诸葛亮来东吴商讨结盟事宜,孙权看中了诸葛亮,让诸葛瑾这个哥哥去做说客。诸葛瑾回答说:“我弟弟为他人之臣,名分已定,不会有二心。我弟弟不会留下来,就好像我诸葛瑾不会离开你一样。”简单的一句话,戳中了孙权的内心,从此之后,君臣互相信任——这叫忠心耿耿。
虞翻因为狂放直率而被流放,东吴的“聪明人”都躲得远远的,生怕因此染上霉运,只有诸葛瑾多次替他说情。虞翻在给亲友的信中说:“诸葛瑾真是个厚道人啊,多亏他为我仗义执言,为我保全名分,无奈我得罪的人太多,惹怒陛下次数太多,深为陛下所厌恶,解救是没有什么希望了。”——患难不忘老友,这叫真情真义。
虞翻
诸葛瑾自己的儿子生性聪明,走到哪里都受人称赞。连孙权都说:“蓝田生玉。”把诸葛瑾的儿子捧上天。可诸葛瑾并没有因血缘关系而冲昏头脑,反而常常为儿子担忧,担心将来家族命运因这儿子断送。后来的事实证明,唯独诸葛瑾看清了自己儿子的前途——他因擅权而被杀——诸葛瑾不从众,有察人之明,这叫大智若愚。
黄龙元年,孙权称帝,诸葛瑾官至大将军,位极人臣。直到赤乌四年,诸葛瑾去世,简朴下葬,享年六十八。
一个人,本事有多大,自己心里清楚,能办多大的事,就做多大的事,志向高远固然可嘉,认不清楚自己的实力只能败亡。诸葛瑾始终清楚把握自己的位置,一心一意作人臣,真真正正交朋友,本事大,脾气小,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使人如沐春风。放在任何时代,这样的“老好人”都会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