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周期律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自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熟。他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分工的产物,而教育则是保持和发展各行业的条件,从延续和促进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增进工作效能与激发工作者智能的需要出发,沟通职业与教育是必需的。职业教育的功能,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做准备”。
就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而言,在于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的问题,消灭贫困,并进而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
对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黄炎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所谓“一贯的”是指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应贯彻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起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体系。
所谓“整个的”是指不仅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有一个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不仅普通教育要适应职业需要,而且职业教育也要防止偏执实用的片面,所谓“正统的”,是指应破除以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而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职业教育的地位应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
职业教育的目的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所谓“使无业者有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造就实用人才,同时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使人才不至浪费,使生计得以保障。所谓“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的道德智能,使之能胜任所职,热爱所职,进而能有所创造发明,造福于社会人类。
职业教育的方针
在黄炎培数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所谓职业教育社会化,内涵颇为丰富,其中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适合社会生产和社会合作的各行业人才;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学校的专业、程度、年限、课时、教学安排均需根据社会需要和学员的志愿与实际条件;办学方式的社会化—充分依靠教育界、职业界的各种力量,尤其是校长要擅长联络、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
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总结以往教育的经验,提出“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主张,作为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职业道德教育
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为所从事职业和全社会作出贡献的追求。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乃至奉献精神。
黄炎培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首先是出于他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设想,其次是出于他对职业教育社会职能的认识,其三是出于他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贯穿于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实践,这不仅在中华职业学校以之为校训,而且在教育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努力体现。
作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其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特征,也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①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都要正确看待职业教育,不要把职业教育当成贴上标签的教育;
②普职融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职业教育不意味着不学习科学文化,要更多地将普通教育中的精髓渗透到职业教育中;
③体力教育和脑力教育要结合;
④职业教育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要考虑到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要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要做到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