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但丁《神曲地狱篇》
但丁·阿里吉耶里,意大利诗人。恩格斯说: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生于佛罗伦萨一个旧贵族家庭,曾从师于著名拉丁文学者拉蒂尼。青年时期对少女贝雅特丽齐产生所谓“精神之爱”,并为她写爱情十四行诗。
贝雅特丽齐去世后,但丁将这些诗歌结集成散韵结合的作品《新生》,于1292年出版。贝雅特丽齐在他日后的作品中成为理想的象征。但丁积极参加城市的政治活动,维护城邦的独立性,反对教皇干预世俗政治。
1300年,曾当选为佛罗伦萨的六个行政长官之一。后受教皇迫害而被流放。流亡生活使但丁看到了政治上的分崩离析阻碍了意大利的发展,国家的出路在于消除内部纷争,实现和平与统一。此后,他所著的一系列著作都贯穿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神曲》是他在流亡时期所写的一部长诗(1307——1321年间完成),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文学作品。
正当但丁处于“人生的中途”(即35岁时),在一座幽暗的森林中迷了路。他见到远处有一座小山露出曙光,正想往那里走去,突然前面出现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他高声呼救。古代罗马大诗人维吉尔来到跟前,说是奉上天圣女贝雅特丽齐之命引导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出迷惘。
但丁追随维吉尔首先来到地狱。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深渊,共九圈,上宽下窄,成漏斗形。凡生前作恶的人,根据他们罪孽的不同,被罚在地狱的各个圈里受刑。但丁随着维吉尔逐圈下降,见到这里阴森恐怖,每圈都有特殊的酷刑。
越往下,亡魂的罪孽越重,刑罚也越严酷。地狱的底层是处罚叛徒的地方。走出地狱来到炼狱。这是一座耸立在海上的高山,分为七级。这里宁静肃穆,分别为生前犯有骄、妒、怒,惰、贪、食、色等其中罪孽的亡魂修炼之处。
他们罪孽不重,经过修炼,断除罪孽便可得救。但丁随着维吉尔逐级上升,来到山顶。这里祥云缭绕,花雨飘飘,还有阵阵仙乐传来。维吉尔突然隐去,贝雅特丽齐架仙车而来,她带领但丁升入天堂。
天堂共九重,即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但丁随贝雅特丽齐逐级飞升,然后随圣伯纳特来到上帝所在的天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的灵光。
《神曲》共14233行,分为三部,即《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他通过诗人在地狱、炼狱、天堂的游历,引进了许多现实的,历史的和神话中的人物与故事,表现出作家为意大利和人类的前途而上下求索的博大胸怀,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
全诗像一篇庞大的寓言,说明意大利和人类只有在维吉尔象征的理性的指引下,经过各种苦难的考验,涤除各种罪恶,在道德上得到净化,再经过贝雅特丽齐象征的信仰的引导,才能够走出迷惘,到达理想的境界。
他的构思具有宗教性,他的思想内容也表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但是,其中已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透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因此,正如但丁本人作为转型期的过渡人物而具有两重性一样,《神曲》也具有两重性。
《神曲·地狱篇》的第五歌和第十九歌写的是地狱第二圈和第八圈第三断层的情景。这两篇诗各自都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地狱景象的描写,二是对亡魂的描写,三是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在第五歌里,诗人虽然按照宗教观念把一对恋人罚入地狱,但是,他把爱情写成一种自然的不可抑制的感情(其中有关“爱”的三段诗句就表现了这种强烈的情感),又把弗兰采斯加和宝碌的爱情故事写得哀婉动人。
最后,他自己因怜悯这对情人而晕倒在地。
从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并不把现世幸福看成罪恶,看出他对真诚爱情的肯定和他对禁欲主义的背离。在十九歌里,诗人把买卖圣职的教皇打入地狱,甚至预定了活着的教皇的位置。诗人对他们严加斥责,毫不留情,表现出极端憎恶的态度。这两支歌表现出诗人鲜明的爱与憎,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
《神曲》全篇写的是但丁自己的一次幻想经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设想完全是虚构的,是根据中世纪的宗教思想想象出来的。诗人又运用了欧洲中世纪宗教文学中常用的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及隐喻、象征等手法,因此,它具有一部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
然而,在这样一个宗教性构思的梦幻故事中,大部分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诗人又从现实出发来评价人物、表示态度,因此,读来富有现实感,并不使人感到虚幻玄秘。但丁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比喻来描写情景,使虚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
他还注意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人物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形象(弗兰采斯加和尼古拉三世的自述都具有个性特征)。诗人鲜明的爱憎,又使诗篇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另外,诗篇不用当时一般文学作品通用的拉丁文而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以上这些都可以说明,《神曲》在艺术上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已经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这也可以说明它具有两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