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五胡乱华 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
早在曹魏统治时期,由于长年战乱,导致了人口的急剧减少。加上自古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大地迁徙。于是朝廷就想出了一招“移民”政策,就是把北方塞外的胡人迁入内地。朝廷把这些早期迁入的胡人用来充作劳役,大多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家家里的奴隶,连家丁都算不上。
除了曹魏之外,其他几个时期也是不断的引进胡人,例如蜀汉时期征募了大批的氐族士兵。到了西晋时期胡人已经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西晋首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晋惠帝时期爆发的八王之乱,导致晋室分裂,各个藩王都在不断的征兵以求扩大自己的地盘。而一些位于边疆的藩王就开始动起了歪脑筋,让原本很多在干苦力活的胡人武装起来参与战斗;比如后来建立后赵的石勒。他一开始加入了某个藩王的队伍,后来自己出来单干了。
还有的藩王则直接联系塞外的胡人贵族,许以高官厚禄,金银财宝让他们入关作战;比如匈奴贵族,后来建立汉赵的刘渊,在八王战乱时期他就是接受了司马颖的邀请南下参战,最后自立为王。
当然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引狼入室,这些胡人有的是因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被不断的剥削压迫,。比如后来的“成都王”氐族领袖李雄就是这类人,也有的是想在乱世中意图成就一番霸业。于是他们纷纷依靠武力起兵,自己建立政权。
因为入主中原的主要是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个胡人部落所以史称“五胡乱华”。这五个胡人部落后来依次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在此之间战争一直不断,从而导致了魏晋时期整个中原大地政治,经济结构的断层。长年的战乱导致了人口的急剧锐减: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统一全国后,根据《晋书》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2,495,804户,16,163,863人。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户口调查为全国3,770,000户.约18,850,000人。
西晋的统一局面只维持了十一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紧接着历史上著名的导致华北地区人口在八年之内消失90%的五胡乱华。所谓"十室九空"如是。
东晋建立后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计合计迁入过百万,东晋因而设置大量侨州。
汉赵刘聪时(310年七月—318年),汉赵控制地区的户口大约有六十三万户,人口约有三百一十五万人。估计此时的华北地区人口有700万,东晋人口540万.全国合计2,480,000户,约12,400,000人。
后赵灭亡时(351年)华北地区汉族不到300万人。
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大汉民族的一场灾难,几近亡种灭族。
因为很大一部分胡人小没有接受过教育,不懂政治,而且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也不可能会出现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以一些较大的胡人部落很快的在战争中分崩离析,于是就形成了更多的小国家,鲜卑末年史官崔鸿写的《十六国春秋》一书,因为该书将具有代表性的十六个政权独立记录,故又将这一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这一时期政权上的数目远远不止十六个,建立者也不仅限于胡人。
而这几个国家最后的归宿则是:
匈奴
汉朝南北匈奴分裂时,北匈奴便迁往了欧洲,建立了匈奴汗国,从而导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移,间接的灭亡了西罗马帝国。隋唐以后,不再有记载。
鲜卑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但是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的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很可能是拓跋鲜卑后裔。
后赵被冉魏灭亡后,羯族作为整个东亚历史上最残暴的民族被屠杀殆尽,仅剩下一万余人投降了东晋,但没多久东晋爆发一场内乱,这仅剩的一支羯族人趁乱攻下了几个城池,又开始了后赵时期的食人残暴统治,最终被晋兵灭族。
羌、氐
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几支在唐初年间被松赞干布统一建立了吐蕃王国;另外的南迁一部分在云贵高原形成六诏,最终统一为南诏,南诏灭亡后分裂为各个民族;其余的继续南迁,与缅甸当时的各族共同书写了缅甸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