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争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妙手还是败笔?

2019-05-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47年6月,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1.第2.第3.第6纵队13万人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亦称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这次行动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争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妙手还是败笔?"

1947年6月,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1、第2、第3、第6纵队13万人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亦称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

这次行动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争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妙手还是败笔?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叙述上,千里跃进大别山曾被誉为是神来之笔,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胜利,是“伟大的战略转折”。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后逐步解放思想,历史史料的不断被发掘,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也遭到了怀疑。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争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妙手还是败笔?

在当时,毛泽东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三种前途估计:一:损失很大到不了大别山,被打了回来。二:损失很大,到了大别山,但没有站稳脚跟。三:到了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在这三种前途估计中,毛泽东唯一肯定的是:损失很大。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争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妙手还是败笔?

有文章指出,刘邓大军确实大伤元气,不仅丢掉了全部的重型装备,还失去了过半人马,以至于刘邓到达大别山后不得不分散开打游击,遇到稍强的国军便遁形得无影无踪。到了战略大决战的时候,它并不能独当一面完成作战任务,而华野和东野却在短短的两年中,迅速发展,成了毛泽东手中的王牌,这不能不说是千里挺进大别山造成的后果。

而且他们并没有在大别山站稳脚跟,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成果是不是如官方宣传的那样大,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