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馨先生与他的花鸟画艺术创作
在当今吴门花鸟画坛,张继馨先生可称得上是一个领军式人物。他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将北方艺术的豪放与厚重糅入吴门画派典雅秀气风格之中,使其在秀丽中显出挺拔,妩媚中透出力量,从而突破了吴门画派温婉恬秀的艺术程式,将吴门画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继馨也因此被人誉为继江苏花鸟画大家陈大羽之后的江南花鸟画巨擘,着名花鸟画家喻继高也称他"是一位继承发扬中国花鸟画优秀传统而又创出自家风格的名家"。在成功的背后,张继馨先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艺术之路呢?秋日的一个上午,笔者采访了这位蜚声画坛的艺术老人。
历尽艰辛 艺术之舟终扬帆
1926年11月,张继馨出生于常州武进一个贫苦人家,由于家境贫寒,张继馨小学毕业便不得不辍学,并经人介绍来到上海一家印刷厂做学徒工。虽说是学徒工,实际上是黑心老板挣钱的机器,不但没日没夜的干活,饭也吃不饱,打骂也是家常便饭。
在印刷厂做了两年六个月的童工后,人小体弱的张继馨便离开了这个伤心地,开始了有一顿没一餐的流浪生活。在上海滩飘泊数月之后,张继馨展转来到苏州,在城外一家煤炭店做起了煤球。尽管自打来到这个世界,张继馨就没享受过一天好生活。
但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他心底里却一直揣着一个在常人看来是遥不可及的梦:当一名画家。树有根,水有源。实际上,张继馨这种梦想也是来源于家乡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武进是常州画派创始人恽南田的故乡,当地人也因此爱画成风,受其影响张继馨自小就喜爱绘画。
只是因了生活的困顿,他才不得不将自已梦想的种子藏在内心深处,期待有破土发芽的一天。在苏州,经过几年的打拚,张继馨生活也渐渐有所好转。
该是现实自已梦想的时候了!张继馨找到慕名已久的苏州花鸟画大家张辛稼先生,希望拜他为师。当时张继馨已经是一个19岁的大小伙子了。19岁虽是青春年华的好时节,但对于学画来说却委实显得太晚了。然而,张辛稼并没有嫌弃眼前这个年轻人,在听了张继馨一番"自我介绍"后,张辛稼被他的苦难经历以及对绘画艺术的执着精神所打动,他和蔼地对张继馨说:"这样吧,你先画些东西给我看看。
"几天以后,当张辛稼看了张继馨送来的几幅小品画后,觉得很有灵气,是个可造之才,便不露声色地收下了这个大徒弟,并语重心长地说:"画画很费精力的,要下苦功的,二十年可以看看。"
"民间不是常说‘面壁三年’‘十年寒窗’么,怎么画画还要二十年,而且二十年后也只是再看看。"尽管张继馨口头没说什么,心里还很是疑惑。不过,张辛稼肯收下自已这个大徒弟,张继馨已是感到万幸了。
事实上,张辛稼当时并没有吓唬这个大徒弟的意思。如今,每每想起恩师当初的这番话,回忆起自已数十年来充满坎坷的漫漫艺途,张继馨总是感慨不已,他说:"当初我对恩师的这番话并不理解,一直到文革,我这个脑子突然开窍了,懂了很多东西,想来过去画画也是稀里糊涂的,只是模仿。
文革后,不但是绘画技术方面,理论方面,也会开窍了。我把这个时间算一算,恰恰是二十年。这才感到当初恩师对我说的那句话并非戏言。"
勤观察细心量 寻常之处见奇崛
常言道:勤奋出天才。张继馨之所以成为当今吴门画坛一代花鸟画大家。这与他超人的勤奋和对物象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他常对人说:"创作要勤观察、勤思考,从平常中发掘出不平常来。" "我们不能在千年一贯制的老题材里转圈子,应该扩大生活面,到变幻无穷的大自然中去寻找启发、拓宽胸情,要改变平时着眼于花鸟鱼虫的习惯,去观察体会和撷取不同环境中的新景物,兼收并蓄,为我所有。
要从自已熟悉的事物中去挖掘内蕴,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从别人熟视无睹的景物中提炼出独特的主题来。"
张继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非常注重对创作对象的原生态的观察与把握。他抓到蟋蟀蜻蜓等虫鸟后不是罩在玻璃扣中把玩,而是让它在家中飞,虫鸟飞到哪里、爬到哪里,他就画到哪里。有一次,为了观察知了的各种姿势,他将花了两个小时捉来的二十多只知了放在蚊帐里,任其飞来飞去,爬下爬上,而自已则躺在床上观察。
一天下来,腰酸背疼的,却依然乐此不彼。苏州着名作家车前子对于张老曾有一段有趣的回忆:有一年,我去拜访张继馨先生,那时,我才十四五岁。
即使已过去了二十年,那番情景还历历在目:先生躲在帐子里,高枕卧游草木间。他把一枝牵牛花牵进帐子,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又捉了蜻蜓、蜜蜂、蝴蝶,让它们在帐子里乱飞。一只蝴蝶停在了牵牛花的枝叶上,他就朝它吹了口气……。
除了观察鸟虫的生活习性和活动特点外,张继馨还他反复将各种鸟虫的毛、结构、组织等一一写生下来,仔细揣摩。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使他对于各种鸟虫的特点及解剖结构烂熟于心,只要你说得出名字的花鸟鱼虫,他都能用白描的方法立马展现出来:正面的,反面的,侧面的,爬的,飞的,姿态万千,栩栩如生,真可谓"胸有成鸟,胸有成虫"了。
长期耐心而又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使张继馨对于自然界一草一木的生长规律和习性也是了如指掌。也正如此,他在谈到我们司空见惯的物象时却总能给人以奇特而又新鲜的感觉。他说:"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比如黄山的云,时刻在变,有时浓,有时淡,太阳出来了,又变成红的了。
再如太湖的芦苇,一年四季都不一样。春天尚是芦笋,夏天便是绿叶脉脉了;待起了秋风,叶子便又转黄了;及至冬天,脱壳的枯叶又一律偏向了东南方,那是冬天的西北风给吹的。
还有紫藤,老一辈画家画它有的画面叶子朝上有的画面叶子向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通过种紫藤进行观察后方知这是天气因素作用的结果:阴天或下雨时叶子向下,待到天晴为吸收阳光叶子便又向上了。因此,晴天画与阴天或下雨天画它,叶子朝向自然也就不一样了,这也是生活中很奇妙的事情。
当然,古人画的并不一定全是对的。比如画黄花菜,古人画它的花都是五瓣,后人便也依葫芦画瓢画成五瓣。实际上黄花菜的花是六瓣而不是五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们画画不能沉迷于古人,一定要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石板路上的一棵草,墙缝里的一撮青苔,我很注意去看。石板上的花纹,有时也是一幅画,有的纹路像枝干,还有些是我们想不到的形状,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同样的一朵花,今年看是这样,明年看可能有新的发现,后年看还会有新的收获。多一次观察,多一份收获。"
推陈出新 吴门画坛展新颜
吴门画派孕育于江南,向以典雅秀丽而闻名于世。从古至今,众多的吴地画家们一直也是寻着这一路子向前走的。然而,张继馨打破了吴门画派这种温婉恬秀的艺术程式,他在创作中将北方艺术的豪放与厚重糅入吴门画派典雅秀气风格之中,吸取汉画石的雄浑与粗犷,徐渭、石涛的恣肆与灵动,吴昌硕、任伯年的滋润与浑厚,取纳虚谷丹青的方侧笔笔触,使吴门画派在秀丽中显出挺拔,妩媚中透出力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之感。
在谈及自已这一创新时,他说:"吴门画派的风格往往是秀气、典雅的。
我画画时吸收了北方的风格,我是南北融合起来。苏州的绘画缺少一些大气、力度,太秀气了,但它有它的特点,我不能丢掉吴门画派的传统,这个雅是很重要的,看画就是品味。苏州绘画是很讲究的。我说要保留吴门画派的笔墨韵味,典雅秀气,又要吸收北方的气魄、力度,南北融合,这也是创新。"
绘画是内容题材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用题材内容带动表现形式的创新"这是张继馨的一个重要创作思想。他说:"创新是全方位的,创作必须深入生活,用题材内容带动表现形式的创新。生活中发现了新的事物,用老的表现形式去表现往往也是不行的,新题材要有新的形式去表现才是新。
所以真正到生活中去,会创造新的形式的。"张继馨很善于从平时生活中不为人所重视的小景小物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其作品常以鱼虾蛙蟹与水芹、茭白、芡实、莼菜、莲藕、鲜菱、芦苇、水杨、蓼花及农家四季作物等进行组合、建构与表现,且常画常新。
他笔下的蟋蟀、纺织娘、蚱蜢等,或与春花作伴,或与秋菊为伍,或嬉游荷间,情趣盎然。他还将吴门老房子上的瓦花、花格围墙上的狗尾巴草、残壁上的爬山虎、水巷船梢上的盆花等融入笔端,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他说"我平时创作,尽量避免别人常表现的题材和内容。我的视角不断关注人家不注意、不表现的平平常常的小景物,如墙头上的狗尾草、石板上的花纹、屋顶上的瓦松、野渚间的枯苇、老干上的藓苔、融化的冰层、水中隐现的石块、岩石缝流淌的涧水、太湖的波涛、天空的流云等。"
除了对传统吴门画派风格进行变法外,在花鸟画创作手段上,张继馨也有自已独特之处,他以书画用笔作画,将书法与绘画结合起来,笔中见墨,墨中见笔,行笔如疾风暴,随机应变,笔墨纵横,醉厚华滋,设色明丽庄重。他说:"我的变法就是用书法入画,以书为法,中国画是‘线条艺术’,那么我就走向极端,艺术的东西全部以线条来造型,使有书法味道。
色彩是传统的东西,不是很强烈的,是辅助的,不像装饰画,色彩用的很强烈。我墨为主,色彩为辅,一切以线为造型,像草书似的。中国书画同源,功底都是一样的,书画往往是结合的,那就要有书法的基础,所以我现在八十多岁了还在拼搏,在练书法。"
除了以书法入画,将书法与绘画结合外,张继馨还将山水和花鸟结合,写意和工笔结合,他的这种"三结合"创作技艺为传统花鸟画创作注入了新的元素,其作品笔墨纯熟,刚柔并济,构图多变,格调清新,给人以别样之感。着名花鸟画家喻继高先生对此评论道:"继馨先生既是绘画艺术的多面手,工笔、写意、山水、书法、诗文无所不能。
又是快手,他一天能画数张双勾构图,熟能生巧,是他长期中国中锻炼出来的。他的画有时全为工笔,有时工写结合,有时纯为写意,表现形式上可谓变化多端。
内容也是花鸟鱼无所不涉,更有表现江南水乡特色的作品。结合山水画的手法来描绘,虽常见的花卉不见了,多了水、云、树、石、雾、风、雷和粉墙黛瓦、花窗石径、但并未脱离花鸟画的范畴,不过是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拓展和新的创意。"
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看张继馨创作,一气呵成,浑然天成,创新在他笔下似乎是一种不经意间的偶然。实际上,张继馨的这种笔墨功夫也是来自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探索。他在谈到自已创作时说:"创新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生活本身不是艺术,仅是给人们一种启示,如何把生活现实升华到艺术效果,这不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
我在这方面有深刻的体会。经常在试探创作中是十有九废,偶尔得到一张自以为称心之作时,突然精神一振,促使我在创新上有更高的要求,有种以苦为乐的心情。"
超人的勤奋,全方位的艺术创新使张继馨的花鸟画创作艺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先后应邀在国内外举办个展60余次,作品被博物馆、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中央军委、中央文史研究馆等许多展馆所收藏。中央电视台还为他拍摄了一部名为《花鸟名世,匠心鉴人》的专题片。
录制的《花鸟画技法讲座》在江苏教育台、北京电视台播放后也获得观众好评。其艺术事迹也收录于《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辞典》、《江苏当代名家画库》《苏州人才录》、《苏州当代文化名人》、《常州名人档案》等。
出版的《草虫画谱》、《鸟类画谱》、《清供画谱》、《芥子园画传—蔬果篇·瓜菜》等数十种画谱以及《张继馨扇集》、《张继馨书画集》也受到书画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书画创作之余,张继馨还笔耕不止,出版文字专着有《画事一得》、《笔上参禅》、《馨子砚语》、《颠倒葫芦》、《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合着)等。
张继馨还是一个热心于社会文化教育的人,曾任苏州市政协常委、文教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苏州市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现在,已85岁高龄的张继馨先生还担任着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客座教授,泰国曼谷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台湾艺术协会高级顾问等多种职务。
为培养美术新人,传播苏州文化默默地奉献着自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