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战七捷问题 粟裕敢对中央决策说“不” 以少胜多七战七捷
综观《粟裕传》一书,粟裕将军是古今中外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他以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战争奇迹;更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真知灼见、奇谋迭出,一次又一次地令中共中央决策层更改既定战略方针,且又总是辅以战役的胜利,让人为之折服拍案叫绝。而从其所组织指挥的许多著名战役中来看,笔者认为,苏中战役(又称七战七捷)是粟裕作为战略家成熟的重要里程碑。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在美国的支持和帮助下,对实行政治改革,走和平建国的道路毫无诚意,而把国共停战协定当作准备发动内战和欺骗人民的外衣,表面求妥协,暗中大布阵。凭陵其军事上的优势,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内战。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决策,以其正规军80%的兵力计193个旅(师)约160万人,在大量地方部队、还乡团的配合下,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在华中,蒋介石凭陵占绝对优势的兵力,采取“多路向心突击”的战略,兵分三路,会战两准,企图消灭华中野战军,或逼迫华中野战军北撤山东,一举攻占苏皖解放区。他的第一作战目标是攻占苏中、苏北。他在苏中南部集结了5个整编师(军)15个旅12万人的兵力,还在江南集结了2个整编师(军)7个旅作为第二梯队,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蒋介石对他发动的这场战争十分乐观,对他的战略决策颇为得意。他踌躇满志地说:“我们有空军、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一定能速战速决”。他甚至得意忘形地狂言:“3个星期足以收复苏北,再3个星期结束苏皖会战”。
在中国革命转折的紧要关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清醒地正确地估计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坚定地认为:蒋介石的进攻不但必须打败,而且一定能够打败。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指出:真正强大的不是美蒋反动派,而是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只有在自卫战争中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之后,中国人民才能恢复和平。
为战胜国民党反动派,毛泽东还根据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一根本战略思想和策略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总的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是:壮大革命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动势力,继续巩固和扩大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在军事上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的作战方针;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的作战方法。在经济上是:强调一切作持久打算,依靠自力更生,努力生产,厉行节约,艰苦奋斗,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蒋介石即将向解放区尤其是向华中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重点进攻的严重情况,中共中央制定的战略方针是:蒋介石着重向北,我军反其道而行之,着重向南,以外线出击的胜利,迫蒋议和;指令晋冀鲁豫、山东、华中三支野战军互相配合,南下外线打大仗;命令粟裕、谭震林率华中野战军主力(不少于十五个团)离开苏中,西出津浦线,配合陈毅、舒同领导的山东野战军作战。
而长期战斗在大江南北的粟裕将军,对于苏中的战略地位和蒋介石的阴谋早就有了清醒的认识。他认真领会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对敌我双方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分析敌我双方互相对立的许多特点,反复思索,从中探寻战争的客观规律,形成了华中野战军初期作战的战略构思。
他认为“要击破顽之企图,必须达到歼灭他四至六个师的目的,才能改变现在情势,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二至三个战役,非一个战役所能完成。”关于华中与山东两个战略区的配合问题,他认为“山东在整个战役上应让华中先在苏中取得一二个战役的胜利后,再转移兵力”。
权衡在苏中或在淮南作战的利弊得失,他认为:如果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则我将处于进退两难(苏中大部为水网,如被顽占据不易夺回),如是,不仅对苏中本身不利,即对华中整个作战部队之供应更有极大影响;而在苏中作战,民情熟悉,补给容易,更能得到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比西出津浦线作战更为有利。
为此,他多次向中共中央提出华中主力先在苏中内线歼敌的建议。“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
毛泽东从善如流欣然采纳了粟裕将军的意见。苏中战役正是在中共中央改变了原定三支野战军外线出击计划,形成战争初期南线先在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下发起的。
粟裕将军没有辜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殷切期望,面对四倍于我的蒋军,充分运用苏中根据地的优势,与敌展开了一场谋略竞赛。从7月13日至8月31日止,以3万多人对付蒋军12万余人,七战七捷,首创一个战役歼敌5.3万余人的记录,歼敌总数为华中野战军参战兵力总数的1.76倍,粉碎了蒋介石3个星期足以收复苏北的美梦,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神威,创造了战争史的奇迹。
苏中战役,是全面内战爆发后,在华东战场上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初战,带有战略侦察的性质。探索了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规律,获得了战胜美械装备蒋军的宝贵经验,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如朱德所言:“好你个粟裕,否定了中央战略决策,结果在苏中打了个七战七捷”。
毛泽东则推心置腹地说:“自遵义会议之后,对我和中央作出的决策,还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你粟裕可是第一个喔!”毛泽东在1947年9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批示中指出:“我军正确地采取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方针”,“奠定了我军歼灭全部敌军、争取最后胜利的基础”。
此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继续调整原定的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确定所有解放军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阶段均以内线作战为主。因此说,苏中战役是粟裕作为战略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