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鹰大夫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刘海鹰专访

2017-06-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医越久名气越大,更应"以戒为师",严格遵守疾病诊治的规范.指南,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仔细再仔细,为每一位病人负责.在全球范围内,肠癌高居癌症排行榜的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而在肠癌中,直肠癌约占三分之一.而在中国,随着生活环境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胃肠肿瘤的发病率也直线上升,直逼欧美国家.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这样一位胃肠肿瘤的"克星",对腹部肿瘤外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肝癌.胃癌.大肠癌.胆囊癌.胰腺癌.乳腺癌等的诊断.治疗造诣颇深.由他主刀的手术多达上

从医越久名气越大,更应"以戒为师",严格遵守疾病诊治的规范、指南,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仔细再仔细,为每一位病人负责。

在全球范围内,肠癌高居癌症排行榜的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而在肠癌中,直肠癌约占三分之一。而在中国,随着生活环境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胃肠肿瘤的发病率也直线上升,直逼欧美国家。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这样一位胃肠肿瘤的"克星",对腹部肿瘤外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肝癌、胃癌、大肠癌、胆囊癌、胰腺癌、乳腺癌等的诊断、治疗造诣颇深。

由他主刀的手术多达上万台,经他治愈的肿瘤病人无数。他是广州市肿瘤学重点扶持学科和广医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主持完成的多项课题获得多项国家专利与奖项,在多个国家和省市专业委员会担任职务。

成就满满,载誉业界,他却淡然处之,"戒、慎、恐、惧"的从医四字诀始终放在心头,日常的他依旧埋头专注于自己忙碌而有节奏的工作生活。他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肿瘤外科主任,营养科主任,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刘海鹰。

多项创举,"戒、慎、恐、惧"

1999年8月,国内首批开展实体肿瘤射频消融治疗。至今已行转移性、原发性肝癌、胰腺癌等各种类肿瘤的射频、微波、冷冻等微创治疗一千余例。

2008年,实施了国内首例超低位直肠癌APPEAR手术。开展了腔镜下结直肠癌、胃癌根治切除。

2009年,实施了国内首例全腹腔镜下Habib 4X肝癌切除术。同年,引进英国伦敦大学皇家伦敦医院手术新方法,在国内进行首例"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切除术"。

从1995年调入广医附属肿瘤医院腹外科工作至今,十多年来,在刘海鹰教授的带领下,广医肿瘤腹外科从一个单一科室发展到如今的肠胃、肝胆、泌尿、骨软肿瘤等分类齐全的多个专科,同时培养了大批医疗骨干和研究生,如今他每年要完成各类手术一千余台,却没有一例医疗差错事故。

大学选专业时,因为父母的影响懵懵懂懂选择了医科,随后又因为喜欢动手进入了外科工作,说起一路走来的历程,刘海鹰似乎表现得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但却没有人知道,在他取得的这一切成就背后,是他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刻苦。

对刘海鹰来说,治愈别人所不能治愈的疾病,是对他和他的团队最大的鼓励。曾有一位晚期癌症病人,为了治病走遍北京、上海的知名医院,但在包括北京协和医院的所有医院里,他都被判了死刑。随后,病人来到广医肿瘤医院,刘海鹰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首先消腹水,然后开刀、化疗,如今三年已过去,病人恢复的效果非常喜人,对他和他的团队来说,于绝望之际挽救病人,让病人重得生命的希望,是从医这份事业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然而,刘海鹰也时时将一代医圣张孝骞的"戒、慎、恐、惧"的从医四字诀放在心头。戒:不嫌弃病人、不脱离病人、不欺侮病人、不轻慢生命健康、不泄露病人隐,只做病的消除。戒的另一层意思是"以戒为师",应严格遵守疾病诊治的规范、规矩或指南。

慎,即为慎重。恐与惧,皆为畏与怕,略有程度之别,是一个医生做到一定"次第"时的一种感觉,所谓"医生越做越怕"是也。对于现代科学来说,人体依然是神秘复杂的产物,医学领域中也仍有许多未知的事情,医学从来没有想当然,因此,他从来不会轻易对病人的病情发展及治愈效果下断论。

他也曾经见过,许多物质条件丰厚、不惜花重金消费最好的医疗器械和药物的患者,终究回天乏力。作为在医技与医德都有建树的医者,他也仍有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这也让他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复杂与无奈。

他常常对别人说,一位医者的工作经历越长,名气越大,也意味着他身边的冤魂也许会更多,因此,从医的人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仔细再仔细,为每一位病人负责。

刘海鹰长期从事消化系统肿瘤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胃、结直肠癌的手术、化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处理以及新辅助和术后辅助化疗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同时,他也致力于防癌保健工作,主持开展"广州居民健康状况调查"等项目,分析测定从肝炎到肝硬化再到肝癌这个过程的发病时间和相关因素。

刘海鹰表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生活规律变化、生活压力等因素影响,国内胃肠肿瘤疾病发病率呈现快速的上升趋势,并逐渐向欧美等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家靠近。尽管目前消化道实体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要比其他肿瘤相应要好,研究也走在前面,但刘海鹰提倡,民众还是应该增强防治意识。除了调整饮食机构、生活规律等,早治疗早发现也是提高治愈率的好手段,在一定年龄后要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相应癌症的高危人群更要注意做相应的癌症筛查。如果不幸已经发展到中晚期,也不应放弃希望,而要进行规范治疗。

不断学习,忙碌有序

采访刘海鹰是在两台手术的空隙,他还不及脱下绿色的手术服和帽子,口罩还挂在一边耳朵上,采访间不断地有病人、学生进来,他总是要停下说话,一一处理。

1978年上大学的刘海鹰,与同时代大多数上学的人一样,格外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如海绵吸水般学习医学知识,即使是在工作之后,他也不间断地学习。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刘海鹰相继取得研究生学位及博士学位,1999年3月至4月他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短期学习,2006年及2008年又分别在美国亚特兰大州立大学和英国皇家伦敦医院短期研修学习。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刘海鹰总是尽可能地利用起一切的时间,他也因此养成忙碌而有序的习惯。

如今的刘海鹰,每天都有众多的病人等待他的治疗,他每天基本有三至四台手术,此外还肩负着科研、任教多项任务,他主持多项课题,强烈的责任心让他无法牺牲分配给任何一项工作的时间,即使是在自己亲人生病的时候,他也不曾耽误一天的工作。

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刘海鹰报名参加医疗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医生,他无法放下众多等待他治疗的病人。因此,他要付出比其他志愿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保证完成志愿者工作之余,他还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回到医院继续进行查房和手术。

尽管工作忙碌而且压力大,刘海鹰仍然倡导要有规律地生活,在工作之余,他惟一的爱好就是打球,也只有在打球的短暂时间内,他才能暂时将这些压力抛在一边,让自己脱离这种高负荷状态。尽管有时因为工作的关系不得不偶尔熬夜,刘海鹰仍然不提倡经常性地熬夜,他说,一位医者,如果自己的身体都垮了,还如何去给期待自己治疗的病人以希望和信心?

仁心医者,温和耐致

刘海鹰工作严谨细致,与人交流时总是温和耐心,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面对病人时他总是笑容可掬,耐心细致。

尽管如今癌症知识得以大量普及,但仍有许多人"谈癌色变",很多癌症病人往往在得知自己患上癌症之后心情抑郁,因此,在肿瘤科工作的医生,往往还要同步担任着"心理辅导师"的角色。曾有一次,刘海鹰被邀请到博罗人民医院会诊。到了博罗,手术准备开始前,刘海鹰才获悉病人还未同意手术。这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直肠癌,子女是当地的政府干部。刘海鹰到来之前,家人、科室主任、医院院长轮番出动,都没有做通老人的工作。刘海鹰到达后,第一件事便是跟老人做思想工作。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他告诉老人,"如果我是你的子女,我也希望你可以动手术。"随后,刘海鹰又以医生的专业角度,用通俗的语言向老人家解释手术。刘海鹰亲和的态度,加上"从广州来的专家"的权威感,前后不到五分钟的时间,老人便同意了手术。

刘海鹰总结,在与患者交流的时候,医生的语气、神态都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医生不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与病人交流,而要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病人也会感受到医生的心意。